编者按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我校附属二院院长焦军东、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曲国蕃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促进全校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在双一流和百年医学强校建设上创造新业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按照学校党委要求,宣传部专访两位获奖者,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只是尽了医生的责任
——访全国先进工作者、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哈医大二院院长焦军东
59、24、137、65,这些数字对于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哈医大二院院长焦军东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代表着他曾带领年龄最大59岁、最小仅有24岁的137名医护人员,在2020年初那个特殊的冬天,武汉新冠疫情最为严重的危难时刻艰苦奋战了65个日夜。这65个日夜,他们一起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困难最具挑战的时期,但也最终收获了患者救治成功的喜悦和至高无上的国家荣誉。
“大多数还是孩子,我和他们在一起才能安心!”
“我不知道将要面临怎样的情况,武汉疫情严重到什么程度?有多少患者?病情救治进展如何?防护物资是否充足?生活条件能否保障?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我看到队员们脸上写满了坚毅和无畏”。回想2020年1月27日深夜带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家医院13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奔赴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武汉时的情景,焦军东感慨地说。“参加这次疫情救治的医护人员年龄最大的是59岁,最小的是24岁,在我眼里大多数还是孩子,我为什么要和他们一起去,就是想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我才能安心。”焦军东朴实地说。“当时我是想,我们有可能会出现几名感染者,也许也会有牺牲,但我一定要想尽办法,避免悲剧发生,一定要把大家健健康康的带回来。”焦军东坚定地说。“飞机在夜空中飞行的时候,同志们还能轻松的聊聊天,但当机长传出即将到达武汉的声音时,大家瞬时间都沉默了。我知道大家都在想还能不能活着回去。”牵挂与无畏、牺牲与勇敢,焦军东和队员们怀着赴死的决绝之心就这样踏向了焦灼的武汉大地。
为了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抵达武汉协和医院后,焦军东对如何感控下大了力气。休息了不到四个小时,简单吃了早餐后,他便起身赶往武汉协和西院进行实地勘察,从细节入手,走遍每一个医疗队即将要接管的病区,对每个环节和流程都仔细谨慎地反复推敲,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感控流程的合理。无论多晚多忙,焦军东都会抽出时间不断完善感控制度和流程。同时,第一时间开展感染防护培训,逐一考核过关。医疗队还成立了感控组、建立感控管理微信群、制定《每日感控》简报、每晚在医疗队微信群内发布,事无巨细,确保感控工作万无一失。工作环境有了安全保证,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工作也容不得一丝疏忽。医疗队还最早提出了一整套驻地酒店感控制度及流程,并被后来的医疗队采用推广,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投入医疗救治工作。
“我们就是来干活的,一切服从指挥,绝不添乱!”
武汉协和西院是武汉市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这里是新冠危重症肺炎患者最多、最重、最集中的地方。黑龙江省援鄂医疗队是援助武汉协和医院的第一支外省医疗队,当医疗队到达医院时,医护人员已经奋战了数十天,都已经精疲力尽。“我们就是来干活的,一切服从院里指挥,绝不添乱!”到达武汉协和医院后焦军东向院方诚恳的表态。
第二天,医疗队就整建制的接收了开设的5个病区中的3个病区,当天就接收了30多名患者,这个数字相当于之前5个病区的患者总数。为了抢时间、节省防护服,许多队员宁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有的同志累到虚脱。为了更好的诊疗、管理,根据病情程度开辟了三个重症病区,这三个病区有协作、有分工、有侧重。当时,国内外尚无成型的治疗经验和有效的药物,呼吸机使用时机不好把握。医疗队因患施策,不断探索,提出早期使用呼吸机、使用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方案,这个成功尝试,为随后出台的国家治疗指南提供了龙江经验。
负责区域中,有一个病房是新冠肺炎孕产妇定点病房,如果孕产妇出现问题,就关系到两条生命,医疗队起初倍感压力。2月1日,医疗队成功接生一名男婴,这也是疫情发生后武汉新冠肺炎产妇生下的第一名婴儿,新生儿为阴霾笼罩下的武汉带来了生的希望。为了纪念湖北和黑龙江两地医生并肩作战的经历,医疗队为孩子取名小北龙。3月中旬,98岁高龄的天文学泰斗夫妇住进了病区,他是“北京时间”的发明人,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老人心律失常、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心跳骤停,焦军东立即召集全院会诊,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经过3天紧张的治疗,成功地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我们不收谁收,收了就要有救活的信心!”
面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复杂多样,焦军东定期到各个病区了解情况,与各医疗组组长就患者治疗的核心与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强调既要尊重指南制定的原则,又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他说:“我们每挽救一名老人就等于拯救了一个家庭,每救治一名青年就保存着一份未来的期望。我们来这就是治病救人的,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放在第一位的,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在救治的过程中,有两位特殊的新冠肺炎患者,一位肾移植术后4年,另一位心脏移植术后10年。“两人入院时都是重症患者,呼吸窘迫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焦军东说,哈医大二院具有多年的器官移植经验,医疗队立即为他们制定专业、高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实时监测病情,确保在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和心脏功能,以免出现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最终在医疗队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下,两位患者都治愈出院。
抗疫后期,随着患者量的减少,国家卫健委决定陆续撤掉部分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成为收治最后一批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有两名特殊的患者面临着去哪家医院继续治疗的棘手问题。这两名患者都是高龄患者,一名89岁的女性患者为植物人,一名90多岁的男性患者为肿瘤晚期,这两名患者的救治给医生们提出了挑战。“我们不收谁收,收了就要有救活的信心!”焦军东说。经过精心的治疗,两位最危重的患者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期。
“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时任院长助理、医务部部长的焦军东在一个小时内就安排好工作,带领30名医务人员登机奔赴灾区,在余震不断的江油市带领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救灾工作37天。2013年,黑龙江同江段遭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受灾群众和抗洪官兵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时任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的焦军东2小时内组建医疗队,率领队伍与“汽车医院”连夜奔赴同江,24小时驻守在救治点,为灾区的群众和工作在抗洪抢险前线的官兵保驾护航,累计为千余名官名受灾群众和抗洪官兵进行检查和诊治。
就是这份责任、担当、真诚和朴实,焦军东又一次带领队员在武汉持续战“疫”65个日日夜夜,累计收治患者334名,重症与危重症比例超过90%,其中有一名心脏移植术后和一名肾移植术后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孕产妇43名,生产新生儿26名(有一个双胞胎);治愈出院患者296名,转院转科17名,医护人员零感染,是黑龙江省援鄂医疗队中抗疫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且出院人数最多的队伍。在武汉协和西院对所有外援医疗队的负责病区、收治病人等多项指标进行的统计评定中,黑龙江首批援鄂医疗队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由此医疗队也被授予“最强外援” 称号。
2020年11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焦军东作为抗疫先进个人代表发言,他深情地说:“我只是全体137名医疗队员中的一员,全国奔赴湖北4.2万医务人员中的一员,我不过是尽了一名医生应尽的责任。这份荣誉应该献给我的全体队员,他们才是国家的功臣、人民的英雄!” (乔蕤琳)
做健康中国、健康龙江的守护者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曲国蕃
11月24日,五年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接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崇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我校两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曲国蕃名列其中。
难忘的北京之行
从北京领奖归来的曲国蕃,提起参加表彰大会的场景,依旧难掩激动。回忆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看到全国劳模汇聚一起,仿佛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人奋进,他说:“看到大家,我深感自己做的还不够,还需要做得更多、更好。”他感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人震撼。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强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让曲国蕃内心震动“报告高瞻远瞩,发出新时代的强音,每个人都被这种精神鼓舞着,启发着,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
扎根医大40年
40年前,17岁的曲国蕃因高考失利,到工厂上班。忙碌辛苦的日子并没有抵消这个年轻人对理想的向往,反而催他更加奋进。一年后,他以高出分数线30多分的成绩被哈医大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从此,哈医大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葱岁月到人至中年,他的学习、工作、人生历练与经历,都烙印上学校的痕记。学校赋予他丰厚的医学知识,赋予他医者的使命和神圣职责;他回馈母校领先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医学学生、出色的管理才干。
术业有专攻
曲国蕃从事骨肿瘤研究35年,他以钻研的态度不断学习新技术,以完备科学的手术方案,胆大心细的手术操作,挽救了一个个宝贵生命,更尽全力保住患肢的完整和功能。30年前,一名18岁的消防战士因骨肿瘤住进附属肿瘤医院,曲国蕃作为主治医生,提出化疗-手术-化疗的方案,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战士骨肿瘤被完整切除,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保住了自己的腿,并且功能没有丧失。曲国蕃平静的叙述,却令人钦佩。八十年代,全国骨肿瘤的治愈率仅有20%,人工关节置换在业界还是个不敢大胆尝试的理念,但曲国蕃所在科室做到了。小战士术后重新归队,在部队做出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助力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人工关节,大多为10年的有效期,竟因性能良好一直使用了20年,目前也仍在“服役”,为延长其良好的使用功能,曲国蕃团队开始为他做关节维护和一些小修复。当技术和医德并驾齐驱,患者会将一生的健康托付给医生,这是患者对医者绝对的信任和最高的赞赏。
多轨道并驾齐驱
曲国蕃团队在骨肿瘤研究领域不断攀高望远,为骨肿瘤患者保留肢体和功能,他们不遗余力一直在前行。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一个个奖项的摘取,一项项荣誉的获得,都在述说哈医大这名25期的“骄子”在学校满怀期待的目光里,在人才强校的理念中,在扎根龙江服务龙江的历程上不断提升。曲国蕃对这片黑土有着根深蒂结的感情,在培养学生时,他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忘浇灌扎根龙江的理念,他的学生大多留在这片黑土地上,壮大着为龙江健康、百姓服务的精良队伍。在处理危机事件的工作中,他以事事亲力亲为的垂范,出色的领导能力,敏锐的反应思维、恰当的处置方式,在危机的处理中表现突出、令人称赞。98年洪水救灾、03年SARS疫情防控、06年“欣弗”药品事件的迅速反应、重大车祸伤员的及时救治,都有曲国蕃领“兵”作战的身影。“抢救有效、措施得力、技术高超、大爱无疆”是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对他的褒扬。
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哈医大以冲锋在前的魄力和勇于担当的风骨,成为全国、全省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肿瘤医院,从抗疫之战打响的第一枪开始,就一直奋战在战场上。腊月二十八,刚刚做完肠道手术的曲国蕃,收到命令后放弃休息,上阵指挥,与院领导班子迅速组建肿瘤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组及专家组、召集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战场……医院先后派出多批援助医疗队,分赴武汉、省重症救治中心、牡丹江、绥化、大庆、鹤岗、双鸭山等地,累计支援前线1867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他与院领导班子听从学校工作部署安排,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医院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抗疫特别贡献奖、前线战疫贡献奖、院内防控贡献奖、支援保障贡献奖,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担起守护健康之责
作为肿瘤医院的院长,曲国蕃与时间赛跑,他怀揣高昂的斗志,在原来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构架。全面修订完善医院章程制度;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精准扶贫、科技下乡;医联体建设构建省癌症中心……他心里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期待未来尽快将肿瘤防控整体化、系统化。加大省内肿瘤患者的预检和精准诊疗,建立辐射全省的防控网络。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全力担起黑龙江省癌症中心应担当的神圣职责。”
荣誉是前进的号角
谈起荣誉的获得,他说“这项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学校和医院,属于每一个辛勤工作的哈医大人”。但这份荣誉会成为他不断前行进步的响亮号角,带领全院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学校的科学基因、红色基因、开放基因,将学校绘就的蓝图、医院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完成好肿瘤防控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助力健康龙江!
医者勤耕笃行,担健康之责。医者匠心于行,承生命之重。医者践行使命,撑起健康中国!(王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