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科学研究> 正文

破解动脉血管再狭窄难题 声动力疗法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2020-08-05 09:32:07 作者:衣晓峰 生利健 阅读次数:

如何平衡冠状动脉再通与再狭窄、血栓与出血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困扰临床实践的重大难题。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团队完成的一项原创性课题,成功揭示了声动力疗法抑制受损动脉内膜增生的机理,为今后防范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及分子生物学依据。相关学术论文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田野为文章通讯作者,姚剑挺、赵雪竹博士及谭凡成硕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专家介绍,介入手段是目前心血管内科对狭窄或闭塞动脉再通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技术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经皮球囊扩张术易出现动脉急性弹性回缩,术后再狭窄率高达 32%-50%;金属裸支架能有效防止动脉弹性回缩、抑制血管负性重塑,并能显著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但在使用6个月内,其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仍然居高不下。当前,在金属裸支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涂覆抗增殖药物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由于抑制和降低了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受损平滑肌细胞的增值,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此支架在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术后需常规采用更长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即阿司匹林合用P2Y12抑制剂),而后者的长期干预,又会显著增加出血倾向,对患者造成新的致命性打击。

田野团队经过深入探讨和分析,认为冲破这些“瓶颈”的关键所在,应该在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早期直接抑制介入治疗损伤带来的动脉炎症,通过直接遏制炎症,以间接阻止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不干扰内皮细胞的增殖并覆盖于支架表面。为此,田野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首先,在兔子高脂喂养一个月后进行股动脉球囊内膜拉伤,72小时后给予声动力疗法干预,7天后兔受损动脉炎症水平显著降低,其中的巨噬细胞明显凋亡;二是在干预后28天,兔受损动脉新生平滑肌增殖受到抑制,动脉血流灌注增加,新生内膜内巨噬细胞及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含量显著降低,其中促进不稳定的胶原成分减少,而有益稳定的弹性纤维成分相对增多,说明声动力疗法能够直接抑制巨噬细胞等引起的炎症,间接阻遏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

田野团队观察到,声动力疗法没有阻碍损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并覆盖于支架表面。细胞体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第一,声动力疗法经过促进活性氧产生,激动PPARγ-NF-κB(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因子κB)通路,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并促进其发生凋亡;第二,声动力疗法对平滑肌细胞并无直接作用,然而利用声动力疗法处理过的巨噬细胞,可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第三,声动力疗法对内皮细胞无影响。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田野团队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率先在国际心血管领域开展了声动力疗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证实此技术方法一方面因促进脂质流出而缩减斑块,另一方面因减轻炎症而稳定斑块。在这些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田野团队在从根源解除动脉再狭窄的问题上,又锻造了一把“金钥匙”,为声动力疗法增添了新的内涵。专家建议:未来心血管内科医生在对狭窄或闭塞动脉病人治疗时,可在金属裸支架置入后,早期给予声动力疗法辅助干预,以减轻支架过程所引发的动脉壁损伤,降低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避免由于药物洗脱支架术后,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带来的严重血栓和出血风险。

专家评价指出,声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无创安全、迅速便捷、靶向性强及可重复的新技术,在当今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广泛使用的时代,为合理解决动脉再通与再狭窄、血栓与出血之间的平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案。

上一篇:高评中心组织召开2019年校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开题报告会

下一篇:哈医大一院李为民团队发现心衰治疗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房颤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