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教学

哈医大2014年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事迹展

时间:2014-09-10 15:56:084  作者:教务处  点击:

多年来,我校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恪尽职责,默默耕耘,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在教书育人中创造了突出业绩,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宣传典型,引领带动全校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建设,争做教书育人的模范,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代表事迹展出活动。

希望全校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争做学生爱戴、家长信任、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为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注: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代表的事迹展出排名不分先后

爱岗敬业为人师 教书育人树楷模

-—访省优秀教师张雅芳老师

张雅芳同志1987年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自愿留校到解剖学教研室任教至今。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解剖学杂志》、《解剖科学进展》、《解剖学研究》编委,黑龙江省解剖学会理事长等职,并为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作为一名身兼数职的教研室主任,管理基础医学院岗位最特殊的学科的同时,27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和岗位职责,展现出新时期高校教师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普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是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先进代表。

1、带头学习,提高觉悟和修养

张雅芳同志所在的科室近90%的教师是中共党员,在上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作为教研室主任和中共党员,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学习和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宪法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用爱国、爱校和爱学生的言行感染师生,对校园和谐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2、带头爱岗敬业,认真履职

张雅芳同志热爱解剖学教学,热爱解剖学科。从27年前作为年轻的助教、科室的普通一员,她关心学科发展,到今天作为教研室的主要负责人,她始终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舞台,时刻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放在心中。在27年的解剖学从教工作中,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主动听课,在实践中汲取各位同行的教学经验,克服其他学科不存在的各种困难,踏踏实实教学,老老实实做人,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及同行们的好评,早年即被评为校教学标兵和“岗位能手”(第二届);27年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取,自尊自律,以身作则,从来没有因为个人问题影响和耽误工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作为教研室主任积极主动向上级领导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积极争取学校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教与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带头关爱学生,履行素质教育

张雅芳教授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寓思想教育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树立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注意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业余时间她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主动同学生交流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主动排解他们心中的困惑和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历年历次的学生评价中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曾多次被授予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巾帼模范”等。张雅芳同志关心学生的生活,其曾自愿资助困难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言行去温暖学生和带动影响周围的人。

4、带头实践和创新,不断提高

张雅芳同志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身先士卒。作为教研室主任教学工作中她带头挑重担,带头钻研教学和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教材编写,组织课程和标本建设。近年主要承担留学生及基础七年制全英文教学,临床七年制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年均在300学时左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主持卫生厅、教育厅及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四项,其主编和副主编规划教材四部。张雅芳主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组织传帮带青年教师,科室形成了有发展后劲的教学队伍;其教学工作业务精通,在历年度的教学考核中,教学质量评价均为A级,多次获校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卫生系统“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张雅芳教授在科学研究中带头创新,与时俱进,率先发表SCI收录论文,并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为保持我校的淋巴管研究在国内领先的位置,为学校影响力的提升和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5、带头为人师表,营造团结进取之氛围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雅芳同志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天职。她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和领路人。其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其2013年获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关注科室成员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自觉抵制和纠正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思想和行为,用耐心和自己的言行影响科室人员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她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其带领下,教研室形成了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不仅被各级领导认可,并赢得教职员工赞誉,近五年教研室连续获得校、院“优秀教研室”称号,两次获校“文明科室标兵”,获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并获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教书育人辛勤耕耘 朴实无华勇于探索

—记博士生导师李康老师

李康,博士生导师,现为公卫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他从教30余年,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年均教学工作量达100学时以上,其中包括临床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基础七年制、临床护理、研究生、中澳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个教学轨道。

医学统计学不同于医学许多学科,既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方法学,相对较为抽象。他坚持常年为本科生上课,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程设计,为使自己的教学意图清楚地被学生理解,通过运用实例、合乎逻辑地展开分析、安排重点及运用总结等教学手段达到每一节课的授课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能够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尽可能针对其不同智力活动的特点,按照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好教学,培养学员对统计课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他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和热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对学员严格要求,强调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作为一种监督手段,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手段,通过互动式提问,不断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唤起学习的热情。他最大的特点是,上课充满激情,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做好课程设计,善于运用实例进行讲解、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批改作业,具有鲜明的讲课风格和特点,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另一方面,大学是确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阶段,也是一个培养能力、锻炼自我的小社会。为此,他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也经常与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尽快地树立好目标,如考研、出国、职场……做好规划。目标明确了,学习就有了动力,并能够保证学习质量。在教学中他侧重于运用知识,探究知识,告诉学生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触类旁通。在课外,经常与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培养兴趣、关注社会和积极交流,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医学本科生做出了努力。

在专业研究生培养上,特别强调做人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要有诚信。在专业培养上,真正有效地与医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技能已成为生物统计学训练计划的一部分,首先他尽可能地让研究生参加医学统计学的咨询工作,目的是使他们将学到的统计知识灵活地用于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累工作经验,让研究生直接与临床科学家合作,由“问题”推动他们去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的生物统计学方法的课题。尽可能地让研究生直接参加实际的科研项目工作,如新药临床试验的统计设计、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4名研究生在毕业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他近五年参编完成了8部全国医学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学》的编写工作,获得全国预防医学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生信息管理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副主编,全国临床五年制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学》第五版的副主编、研究生规划教材《统计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第一版)》副主编。作为主编,2013年编写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五年制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学(第六版)》。同时作为主编,2014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临床本科数字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学》,这本教材汇集了多年临床本科生教学的经验,使用计算机统计模拟技术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统计学方法的原理,并将计算结果用可视化图形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制作了完整的统计实验课程的视频教学,极具特色。

科研方面:他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主要包括高维组学数据分析模型与方法和新药临床试验新统计方法的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重点研究项目2项。目前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3篇(通讯作者),最高影响因子IF=6.13分,累积影响因子40分。同时,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广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近5年进行了15项新药开发临床试验的课题研究,其中有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应用。

学术地位:他目前主要社会学术兼职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IBS-CHINA》常务委员,《中国统计学会》理事、《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统计学会》常务理事,目前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新药审评专家,《中国卫生统计》杂志编委、《中国医院统计》常务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外审专家。在国内医学统计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获奖情况:近年来,李康教授连续五年获得学校优秀教师,2010年获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2011年获得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共献的中青年专家。

不懈追求中国梦 艰苦奋斗铸辉煌

--记校优秀教师、教学新秀、青年教学能手张勇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哈医大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科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勇,就是受到习主席中国梦激励的普通医学科研工作者。他认为自己的事业梦是在团队的提携和鼓励下,靠自己努力奋斗的中国梦!

近年来电视里很多求职类节目,高端人才问的最多的问题不是拿多少薪水,而是对方能给自己怎样的职业规划,说明大家越来越看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空间。张勇作为年轻教师,从前认为教师年复一年讲着同样的内容,是一份轻松又受人尊敬的稳定职业。教师的职业规划怎样呢?当张勇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猛然发现,他所在的团队,已经搭起平台铺好路,他的职业规划伴随着自己每一步成长,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张勇十分满意并有着无穷的奋斗力量。

谈到成长,与张勇的求学经历是分不开的。1999年张勇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那时,张勇就在医学圣殿上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刻苦钻研……”。在读期间,他担任班长和七年制学生会主席,多次获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国家理科基地教学水平评估及国家七年制教学水平评估中,张勇表现突出,以优异成绩留校,当年他就慕名选择了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工作近十年间,誓言的精髓不断注入他心间,在导师及团队成员的引领下,张勇深深体会到自己从事职业的伟大与神圣,一份信念、一份责任,需要的是一种执着、一种努力。

做事、做学问,须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这在哈医大的专家群体中,早已成为共识。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杨宝峰院士不仅以之与大家共勉,还始终把一位长者的话语铭记在心:“知道团结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懂得追求团结的人才是有大境界的人。”一个人要想在教学科研中、在专业领域里有所大收获,关键离不开两点:“一是与团队团结合作,二是本人更要努力、刻苦。”而要打造一支既有亲和力又有凝聚力的队伍,必须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与凝练。张勇工作以来,思想积极要求进步,2007年被授予哈医大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哈医大十佳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09年和2012年两次荣获哈医大药学院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第十六届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2013年被评选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教师、校教学新秀、校青年教学能手,2014年获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及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院士杰出青年培养基金。作为青年教师、科研学者,张勇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立足平凡岗位,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每次药理教研室开会,学科带头人都会反复强调给学生上课,不要仅局限在讲解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热情。在这样思想的灌输下,张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自任教以来,他承担留学生、本硕连读七年制、本科生、专升本、专科等多个轨道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讲课大赛,分别荣获药学院第一名,哈医大三等奖和黑龙江省二等奖,被评为哈医大教学新秀并被推荐省教学新秀。为了博采众长,争取向名师大家学习,张勇积极向外界展示他的教学特色,参加了药理学国家精品共享课的录制。张勇还大力投入和参与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毕业实习,作为导师参加面向大二基础七年制的前期导师配备,面向临床七年制的三个月科研能力训练,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教育项目,面向药学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科研综述大赛等等。除了每周小组文献抄读和学科邀请国内外优秀科学家讲学,他还带领学生们“蹭会”,每年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哈尔滨都是各大学术会议的首选举办地,不论在哪,他都会带领学生参会,争取让他们多见世面,多长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获二等奖、省一等奖及哈医大“春雷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5项大学生创新教育项目获得省重点资助,他还获得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承担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教师双语教学项目一项;参编《药理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勇积极投身学科发展,哈医大药理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创新团队、省部共建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为2.3亿,死亡率已位居第二位,号称人类健康“杀手”。张勇深感压力,将自己的科研目标锁定在作用于心血管药物的研发以及抗心血管疾病药物靶点的理论研究上,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有所突破,为全世界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去病魔。通过开展大量实验,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博士就读期间发现吸烟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系统研究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与致心律失常毒物的调控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该领域著名期刊,国际著名心脏病学家Andreas Goette评价认为“该研究提出了防治心房重构的新策略,将激发和拓展这个创新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新的科研方向和好的科研成果使张勇的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省市各类科研课题的资助,并申报发明专利3 项(授权2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张勇对于心血管疾病更深层次机制的探索愈发渴望,于是申请去美国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美国期间,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为研究做积累,在发达国家的学习经历,让他吸收了多元化的医药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在美国为期一年的研修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年会上作大会报告宣读。虽然美国科研条件及生活条件优越,但内心对于祖国的思念和向往,对于团队目标的不懈追求,引领张勇如同团队其他近年被输送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外著名大学深造的博士一样,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他从国外学习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使本学科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张勇所在的科研团队接连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现调控重大心脏疾病及心源性猝死新的重要分子,并揭示其致病机理,这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及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分别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分子与细胞心脏病学杂志》、《心血管研究》、《国际心脏学杂志》及《药理与实验治疗学杂志》等杂志,第一/通讯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达34.786;科研团队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张勇也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及黑龙江省新世纪人才项目。

如今,对于药理学研究的丰硕成果,除了坚定的信念,对事业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该团队常埋心底的那个中国医学梦。他们深知,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外,更需要每个人都能默默耕耘。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梦想的泉流依旧会如往日一般融入医学科研事业。梦想是动力的源泉、是努力的方向、是指路的明灯。怀揣着关于中国梦、弘扬着爱国精神,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团队会在伟大祖国“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书写上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

根植科教创新 立足“小学科” 发挥“大能量”

--记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徐良德副教授

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先行者们探索数字化生命医学的新步伐,让生物信息学进入课堂,深入人心,融入到基础、临床、药物研究和应用,产生科技推动力和产业价值,输送一大批具有理工创新思维能力的现代生命医学人才是我校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直秉持的办学目标,也是青年学者徐良德副教授选择、并已经为之奋斗多年的人生定位。

十四年前,徐良德老师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七年制专业,后因成绩优秀成为我校第一批八年制本-硕-博连续培养的佼佼者之一,并提前留校,快速成长为具有副教授职称和硕士生导师资格的青年博士、学者,并协助李霞院长分管学院党务、教学、行政和学科建设工作多年,为生物信息学特色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徐良德老师坦言,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刚走进校园的他并不清楚自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而他和同学们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学校为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提供的高起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小班制授课、优秀的师资团队配置、提前接触科研和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得益于学校高瞻远瞩的八年制试点方案。研究生阶段,他进入生物信息学院师从李霞教授学习当时还很新奇的生物信息学,后来留校任教、分管学院工作的时候,七年制的学习感触对他参与的教学改革、政策制定影响很深,一直都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量化实践教学的坚定拥护者,并且深入内心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着他配合李霞院长大刀阔斧的进行特色教学改革。两个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之火爆,印证着生物信息学院师生们的辛勤汗水,也预示着生物信息学科诱人的发展前景。

徐良德老师有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但他始终将为本科学生上课,在生物医学各专业中普及生物信息学知识,当做自己最重大的事业来看待。在为每一个本科专业量身定制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计划的同时,他承担了七年制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五年制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轨道的《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分析方法》、《生物芯片技术》、《重大疾病计算系统生物学》等课程的主讲任务,年均教学工作量180学时以上,是教学督导评价A级教师,从教以来学生授课评价均为优秀;以编委身份编写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等教材和专著3部,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数学建模竞赛等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奖多项;主持推进省级教育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综合课题6项。先后被学院老师们投票推荐获得学校优秀教师、教学新秀、青年岗位能手、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与多位自己的老师同台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徐良德老师特别感激曾经培育他的老师们,常常感念于他的启萌导师刘慧雯教授和刘兴汉教授,感恩于指导他的研究生学业、并为他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的李霞教授。他说正是老师们高尚的品格、广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塑造了他和同学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敢于承担攻坚的责任感。无论什么时候,徐良德老师都会用微笑迎接每一位来访的学生,而且只要是在他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都会尽全力做到一次解决问题,决不让学生往复。他说这是一个文化传承,虽然我们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个微笑,但学生收获的却可能是对学院的信心、对学科未来的信心,也许在这些同学中就有着未来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头人。虽然学生工作不是徐良德老师的分管工作,但只要有学生遇到困难找到他,他总会尽全力去帮助解决,从不推诿的责任感在他的其它工作中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李霞教授的指导下,徐良德老师早在研究生阶段即选择了生物信息学中与疾病关系最密切的研究方向:重大疾病预后、诊断分子标志物识别及其临床转化。近五年发表或参与发表SCI论文1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5.04,在遗传疾病候选通路优化筛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被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国际期刊正面引用和综述;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项目等科研课题5项,参与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在研课题经费20余万元;曾获得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哈尔滨科技成果奖等奖项。

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多方经验,使得徐良德老师对生物信息学科的内涵理解的非常透彻,原本复杂的大道理到他那里总会变得深入浅出。有时候,徐良德老师会充当起科普工作者的角色,不遗余力的和基础、临床的同学、朋友探讨生物信息学是怎样的一个学科,生物信息学能为医学科研和产业带来什么。由于有丰富的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知识功底支撑,从他这里讲出来的故事总能将医学和生物信息学贴合的严丝合缝,每一个听众都会从中获取生物信息学与自己最紧密联系的那部分信息。徐良德老师说,生物信息学本来就不是一门闭门造车的死学问,生物信息学有巨大的开放性,可以随时融入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科研和产业开发,从上游的预测、中游的分析、下游的决策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借助生物信息学而加大科技创新的含量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如今,在李霞院长、在全院师生的努力下,曾经被校友们认为无足轻重的“小学科”——生物信息学,已经成长为支撑学校大基础建设的五个支柱学科之一。经过多年的凝炼,生物信息学院豪迈的提出加强生物信息学科和专业特色建设,融入学校生物医药大环境,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大学科发展的三步走大战略目标。作为这一目标的主要设计和践行者之一,徐良德老师深刻的理解这个目标对于生物信息学院、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一直尽最大的努力加强与基础、临床各兄弟学科的合作、联系,为其他教授、青年学者们牵线搭桥。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因为他知道学院里有支持他的领导,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充满能量、蓄势待发的同仁们,总有一天,大家会在生物信息学与生命医药交叉互动的宏伟蓝图中收获希望和梦想。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记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赵尔杨老师

探索有佳境,奋斗无止境。教师最大的欣慰、最高的奖赏不是名誉、地位和金钱,而是当学生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时,心中还怀念着老师,老师的形象还在不断地影响着他。在哈医大这个神圣的学堂里,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口腔医学教育领域里的一位信念不渝、甘于奉献、乐于教书、探索不止的铿锵玫瑰,她就是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赵尔杨老师。

赵尔杨,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工党党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口腔医学院教学督导、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理事,省厅专家库专家,《口腔医学研究》常务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修复》执行编委,《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1982年,赵尔杨老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同年留校工作耕耘至今,她是一个用心做事业的人,三十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劳作、潜心积淀,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2012年荣获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荣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教师,执教32年被评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标兵、哈尔滨医科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优秀教师多达18次。连续5年在学校“我心目中好老师” 评议活动中均荣获口腔医学院第一名。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获批在建国家卫生部口腔病理学视听教材一部。主持省厅级教育课题项目5项,获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学会颁发教育科研奖1项;省厅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一、师德为先,讲好每一堂课。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身为高校教师,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赵老师的师德体现在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她常说“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所以师德很重要”。三尺讲台上,她努力引导学生树立做医生的职业良心,铭记责任、传承、感恩、健康、快乐,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共享生活的感悟,积极思考、达观和勤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赵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她将刻板的理论与生动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授课,一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好评。在她的课堂上,从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积极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希冀。赵老师没有愧对这份期待。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基础课,内容繁杂枯燥,而赵老师每一次讲课都会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教学心得认真备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注重学法指导,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她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她总能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她强调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思维,是整合并应用所得到信息的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思维和线索,不但学起来容易,还能帮助你有所发现。她曾说希望她所有的学生都能超越她,那才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就。赵老师传道授业的功夫可见一斑,多年来倍受学生的崇敬与爱戴。

赵老师一直承担着研究生、本科生、专升本学生多轨道的教学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现已培养口腔病理专业研究生14名,并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科研实验经验、扎实的实验技能参与指导了口腔医学院临床专业和第一临床医学院几十名博、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实验研究。

二、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前进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赵老师不断地探索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捕捉时代新信息,做出了一些有所建树的工作:

1.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她率先在国内口腔医学医学教育与心理学教育相结合找到了切入点,提出具有特色的“创新思维四维评估体系量化的评价本科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她将创新型技法应用于口腔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永久性记忆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她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基础教学,并建立了“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在衡量教学效果,增强学习效能,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

3. 经过多年临床教学总结,建立口腔形态学教学标准病例资源库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口腔基础医学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师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口腔形态学实践的教学效果。

三、科研为先导,重视学科建设。

赵老师从教至今,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在口腔医学院的科研工作量的统计中总是名列前茅。近十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文章5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7篇。顺利结题了所主持的省自然基金课题及教育厅、卫生厅科研课题5项,目前主持省厅级课题科研项目3项,参与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厅级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活跃了学院的科研学术氛围,扩大了学院科技影响力。

学科建设是发展之根本,优秀的团队是事业传承的保证,赵老师以传帮带的方式,与同事们分享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她经常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和青年教师探讨教学质量控制,带好团队,年轻力量日臻成熟,涌现出施磊、王姗、孟琰等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科研能手。

远观赵老师,她虽然背负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却举重若轻地奔忙在奋斗的路上;近观赵老师,她是一位学者,严谨为学,宽厚为人;她是一位师者,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她是一位布衣凡人,真诚乐观,默默耕耘。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位老师,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重要的一个站点,你会在那个站点上转弯或是加速事先都不得而知,然而回首望去总会有一位或几位恩师,他们正如暗夜大海上的明亮灯塔,殷切地为你照亮远方的路。而赵老师,相信是许多人心中的灯塔,真诚的希望她能永远闪耀,光芒不减。

为天使插上理想与奉献的双翼

--记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师曲晓菊

曲晓菊,女,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17日出生,副主任护师、哈医大二院普外三科护士长。1987年参加工作,199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2012年获医学管理硕士学位。中华好了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护理学组副主任委员、东北三省护理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组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伤口造口护理学组秘书、国际造口治疗师、营养支持专科护士。编撰高校教材1部,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省医疗新技术奖励10余项,多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获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和2012年获得学院优秀带教护士长、省劳动模范,教学评价年年为优秀。

一、热爱教学,认真传道授业解惑

曲晓菊同志热爱学生,当一名教师是她一生的梦想,在2012年开始了护理教师的工作。在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尽心竭力,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通过12年的本科教学,培养了无数优秀护理学生,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特别是本科护理学生,她们总是认为一表高分的孩子学护理有什么出息,对前途比较渺茫,记得有一位本科男护士与她沟通时说:是妈妈帮我选的职业,就是为了就业,我当护士能有发展吗?毕业我就不干啦,她耐心的讲解了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现代专科护士的发展,你也可以成为护理专家,引领专科护理新前沿,讲了一些危重病人,通过护士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的案例,讲述她在40岁还去学造口伤口专科护士,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让他体会干一行爱一行。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有为才有位,有梦想就会实现。后来这位学生没有离开护理队伍,并且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她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成为好朋友,她常说:上好一两堂课容易,上好每一堂课不容易;当一两天好老师不难,当一辈子好老师很难。

二、杜绝空泛宣讲,理论教学联系实例

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使曲晓菊同志深切地意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空泛的理论没有实例作为支撑,老师的讲课将会成为良好的课堂催眠曲。为了上好一堂护理教学理论课,使学生们对护理知识真正记得住、用得上、会变通,她经常查阅各种医学资料,在浩瀚的知识中,搜集与护理教学相关的知识,并与临床护理实例结合,为护生奉献一堂生动的护理理论教学课。她的导课部分从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图片,永远都是临床病例的内容,学生们爱听、爱看,真实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使他们终生难忘,对于怎样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愿望,课堂不再是教师的单人舞,而会是课堂中所有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解决病人痛苦的目的,想尽各种护理措施的意见讨论课。2010级一个学生在给曲晓菊同志的短信中说:上您的课,听着您激情澎湃而富有个性的授课,对您甚是钦佩。您的每一堂课都那样生动有趣,以临床护理的实际事例教会我们怎样护理病人,您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楷模。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临床教学注重能力

在努力搞好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同时,曲晓菊同志始终没有停止对护理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对护理教学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生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也是能否培养成一名合格护士的重要一步。护生到病房的第一天,曲晓菊同志就亲自为同学们进行入科教育,从接待病人讲起,从三查八对到护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她都不厌其烦的讲解。针对特殊的个案,她会结合临床病人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和同学们一起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带领护生操作。记得有一个高度溃烂的感染伤口,高度腐败的组织发出令人作呕的腐尸气味儿,一阵阵地让人们头晕,学生们不约而同戴上口罩,厌烦。但面对患者充满期待的目光,她一次次的抑制自己的不适,精心为患者进行处置,后来患者感染的伤口痊愈。对于临床急危重护理情况,曲晓菊同志开展护理模拟护理教学,学生们扮演病人、医生、护士等等角色,演练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培养护生临床实践能力。

四、爱心与能力并重,护理是奉献的代名词

从事临床护理27年来,曲晓菊同志深深地体会到没有一颗奉献的心做不好护理工作,所以在护理教学中,她始终将无私奉献的护理理念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们为理想和信念付出的精神;没有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行的。记得科里一位癌症晚期大呕血的老年患者,吐得满身、满床都是胃液和污血,家人不知是恐惧还是嫌恶,没有人上前清理,她在组织抢救的同时,为患者擦洗身体、清除污秽。青年护士和护生看到她不责备家属,没有任何嫌弃、认真为病人进行基础护理时,都聚拢上来,主动打水、更换毛巾,协助她为病人更换床单衣裤。事后护生问她,这些工作也要护士长亲自做吗?她告诉护生:护士工作不是只要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有高分就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了,更多的是对患者的关爱和忘我的奉献,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技能,更要有一颗热忱关爱患者的心去护理病人,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是能力和爱心的体现,说明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最幸福的。

曲晓菊同志教育学生的同时,她也是这样为人师表的。因护理教学工作需要,她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星期天。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视学生如亲人和朋友,真诚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一届又一届的护生对她敬佩有加,她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有学识、人品好的优秀教师之一。

自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至今,曲晓菊同志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原则:教书育人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对学院的发展、学生的教育认真负责。不只这样,更重要的是热爱护理事业,热爱学院、学生,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护理教学工作中,以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为己任。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说乎;为护理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不亦说乎;让所有的护生都插上理想与奉献的翅膀,不亦说乎,这正是曲晓菊同志护理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点燃火焰的人

--记哈尔滨医科大学薛东波老师

薛东波老师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一名医生,工作20余年来,长期担任重要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薛东波老师由于年轻有冲劲,勤恳认真、思维创新,医疗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成果显著。因此他既是科室内的模范医生,又是科研教学的骨干。一直从事普外科胆道及胰腺疾病的研究并取得不俗成绩。平时教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忠诚教职,因此得到学生的敬爱和领导的肯定,享有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届教学新秀奖。

薛东波老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无愧于“优秀教师”的殊荣,其个人事迹主要有:

1、教书与育人并重,探索全新特色教学模式

薛东波老师以独特的思维视角、新颖的逻辑理论、创新的教育模式给人很多启示,拓展了医学界的教育模式及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自主自愿学习能力。他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灌输,而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的职业精神,鼓舞学生去创新,育人与教书同样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这就要求教会学生彻底改变那种只学不创、只记不思、吞而不化、积而不用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以金,不如给人点金术。新东西层出不穷,要想立足,要想超越,必须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个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武装起来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薛东波老师用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潜移默化的把创新能力和独特思维传授给学生。

针对时下传统医学教育重在知识灌输,忽视对医学生整体医学观念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致毕业生在临床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欠缺的形势。他引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CBE)的教育理念,将医学生的能力划分为“病人管理能力”、“医学知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及“职业精神”等方面。尤其强调了德育和人文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他主持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各一项,所总结的相关教学成果“Application of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in Laparoscopic Training”发表于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aparoendoscopic Surgeons (JSLS)”。

正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名合格临床医师必备的条件。然而沟通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传统医学教育的薄弱点。为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薛东波老师率先垂范,在实践中指导。向学生演示一些具体情境或与特殊患者的沟通技巧,如何向病人及家属告知“好消息”,如何告知“坏消息”, 需要中转开腹、出现手术并发症或病情变化时应如何沟通,在什么地点沟通,用什么语调,何种表情。微创外科需要专门的腹腔镜设备、器械及人员配合,因此使学生学会与护士的沟通,与手术室、麻醉科人员的沟通,与器械管理部门的沟通等也是重要培训内容。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精练为“仁”、“精”、“诚”三个方面。“仁”:拥有同情、友爱之心。“精”: 医术的高明,救人性命能力的强大。“诚”: 平等的对待患者。但在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医学只注重人的自然因素-躯体的病变,职业精神和医德却被忽视了。近年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兴起,人们又逐渐认识到医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薛东波老师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名医讲坛”活动,在知名专家学者的人生历程、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等方面为医学生广开思路,促使医学生以名医为榜样,不断进取。他要求学生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务。为患者保密。无论患者支付能力大小,均提供尽量好的医疗服务。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为社区的健康福利贡献知识和技能。

薛东波老师协助中华医学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培训基地,成功举办了三届全省的培训活动,为微创外科的推广和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结合自己多年腹腔镜方面临床经验,引进了国际流行的理论培训-手术转播-培训箱训练-动物实验的腹腔镜技能培训新模式,相关经验已总结并发表1篇教学论文。

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中,为增强本科生对科研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开始就参加研究生的每一项科研活动,如每月一次的研究生外语文献抄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毕业答辩,并利用暑期的时间参加了研究生的动物实验。为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组织学生参加院里的学术活动,请科室研究生责任教师孟宪志副教授进行了《如何利用网上医学资源》等讲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临床知识的讲座,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胆道疾病》的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年轻大学生计算机使用及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多九游「中国」官方网站课件大赛课件的制作,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过去的被动听课发展到主动分析理解课程内容,不但提高了多九游「中国」官方网站技术水平,而且换位思考,更加理解了教师备课的辛苦,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获得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2、爱岗敬业,全面发展增强整体实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唯有不断加强学习,修炼情操,方能为人师表。薛东波老师于1996年毕业哈尔滨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进入工作岗位后,他并未因已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满,刻苦钻研,不断进取,进步迅速。在他工作的20余年中,薛东波老师先后攻读了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出站,并获得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医疗及教学方面取得主任医师职称和教授职称。将科研、教学、医疗三项并驾齐驱,集科、教、研于一体。

薛东波老师作为一名医生,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以高超的医技受到了患者的赞许;精通普外科疾病治疗,在微创外科及胰腺疾病方面更是取得不俗成果。基于腹腔镜微创技术,开展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新技术,获得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二等奖一项。

薛东波老师不仅医术高超,更具有高尚的医疗品德,并把其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他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除了顺利平稳完成本职技术工作以外,注重医德的培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以关怀服务为荣,切身实地的为患者考虑,不违背自己良心做事。并把这一行为准则作为医学从业人员的必要条件传授给学生。同时,他的同事、学生和就医患者也被他的高尚品格所深深折服。

作为一名教师,努力改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崇高的师德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科学研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科研论著1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课题3项,主持厅级课题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第一主编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4部。其中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激发了学生立志于科研事业的激情和信心。

薛东波老师认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是一个个蕴藏巨大潜能的个体,需要的是有人去点燃他们的火焰,这样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每一位教师都应去做点燃火焰的人。

躬行白衣天使重大职责 笃定教书育人崇高理想

--记哈医大二院超声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家玮教授

田家玮,女,1954年生于沈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哈医大二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超声医学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兼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副会长;两本国家核心期刊的副主编;黑龙江省医学会超声专委会主任委员、省医师协会超声专委会主任委员、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省超声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在国内、省内超声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及学术地位,是我国超声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她担负着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的培养和繁重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迄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91人,硕士研究生72人,博士生研究生19人。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34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医教研第一线,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常年超时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却不平庸的名师,全面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关心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被学生们誉为“事业上的掌舵者,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好妈妈”。“鲜花,或雅或艳,总栽在盆里;月亮,或圆或缺,总挂在天上;老师,或远或近,总记在心中”,这是学子们送给田家玮老师教师节的祝福语。

第一,技术精湛,救死扶伤,心存大爱,是一位优秀的白衣天使

医术精湛是医生的本分,德艺双馨是田家玮教授的永恒追求。慕名找田老师会诊的患者很多,临床医生将田老师的诊断结果视为“金标准”,很多先心病复杂畸形、乳腺及甲状腺肿瘤、胎儿心脏畸形等疑难病例都要等着田老师的一纸报告单才能决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有时患者要等几天才能挂上田教授的特诊号,看着远道而来的患者,即使自己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她也会说:“只要你们能等,不管多晚我都给你们做。”为了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她不但每天晚上加班,就连中午也不能准时下机,经常是加班到12点半、1点,然后匆忙吃口饭就接着上机为患者做超声检查。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积极开展医疗新技术,获得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一等奖16项(第一完成人)。她从医34年,作为科主任,带领她的团队刻苦钻研业务,锐意进取,早出晚归,兢兢业业,以真情、真心、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将患者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耐心为他们讲解病情,不但为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还抚慰着患者的焦急与恐惧,从身体和心灵上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和爱戴、国内省内院内临床医生的认可。

第二,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研工作者

针对我国先心病发病率高,如何在出生前进行诊断和及时干预问题,田教授自1985年开始就和临床合作研究和开发胎儿超声心动图及胎儿心脏病的产前超声诊断,经过18年的艰苦努力和研究,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亲自率领团队进行推广普及工作,足迹踏遍全省28个市、县及乡镇,使得全省的胎儿畸形产前超声检查技术得以大幅度的普及提高,大大降低了畸形儿的出生率。

作为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之一,针对冠心病进行血运重建术后无法对心肌再灌注损伤和疗效判定问题,进行了多种影像及超声新技术联合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3篇,SCI收录4篇。近年来田老师又积极开展心肌造影解决心肌微循环灌注问题,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一线医生,图像恶性特征不明显,尤其是小肿块,就这一问题,田教授主动和哈工大图像识别重点实验室进行跨领域、跨专业的医工合作,研制图像处理、自动识别和自动分类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提高了小乳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该项目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发表论文22篇,SCI收录14篇;2012年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田教授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孜孜求索,无私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共主持课题16项(国自然3项,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发表论文148篇,其中SCI收录18篇(均为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主编专著8部;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共7项。她所领导的学科是省重点学科、哈医大优势学科、卫生部重点专科;超声医学科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两度获得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优秀科室和优秀科主任。

第三,淡泊名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是学子成才路上的导航人

田老师视学生为己出,业务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科研上,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思维;生活中,尽她所能帮助每一位学生,如把自己的电脑、相机、录像机都拿给学生科研用;每天带领学生们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探讨科研思路,指导学生做动物实验及胎儿尸检;经常自己出钱为学生们提供晚餐;为她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创造各种出国、外出学习及在国内大会发言的机会,带领多名博士去香港参加国际会议,让他们去历练、成长。师者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在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田教授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出示范。本着这个原则,花甲之年的她仍然辛勤工作着,周末几乎从不休息,每天都后半夜就寝,出差从单位奔机场、出差回来下了飞机直奔单位,通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近三年获得教育部信息中心第11-13届全国多九游「中国」官方网站大赛二等、三等及优秀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哈医大教学成果一等奖;共发表教学论文8篇(国家级3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及十一五规划音像教材4部、超声诊断技术习题集连续6部(6版),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3部,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连续多年获得哈医大优秀教师,2014年获得省优秀教师。当然,成绩不是用来炫耀的,田老师所取得的一切让她的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天道酬勤。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对待事业方能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对待学生方能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育情。她经常教导学生们要作人、做事、做学问,成为复合型人才。现在,田老师的弟子分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等祖国各地,甚至在全国三甲医院担任科主任,她的研究生供不应求。每当开学术会遇到他们,学生们都跟老师非常亲近,噙泪离别,向恩师汇报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点滴进步。田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一名为师者对职业的热爱,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和一份激情。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田老师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为人师,要更加注重个人修养,更加注重言行举止,才会把美好品德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转化成学生的信念,累积成学生的财富,引领其成长、成才。

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女子五洲科技奖得主、两度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十佳“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等等。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她总是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创。她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节拍,执着坚定地行进在那铺满鲜花、但也多有艰难的行医育人道路上。

用爱耕耘 用心做事

--记哈医大三院薛英威教授

薛英威,1986年参加工作,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胃肠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胃肠肿瘤学组委员。黑龙江省九届、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

承担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课题7项。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胃癌演进过程中分子生物学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及参与各级科技进步奖项5项,获省教育系统教书三育人先进个人及校优秀教师、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十余次。发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本人发明两项专利《一种腹部微创牵开器》和《胃肠外科胃肿瘤信息管理系统v1.2》。尤其是胃肠外科胃肿瘤信息管理系统v1.2,已成功管理胃癌最大信息量,目前入库病例5000例,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应用软件系统,预计未来3年的时间管理病例可达10000例,这对于准确的管理学生临床基本功及科研有着重大的意义。

带领外科教研室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工作,获得2010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先进教研室称号。2011年度“三育人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3年度校科研优秀团队称号,2000年受聘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受聘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7名,在读8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在读10名。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医生一律严格要求。在研究生们完成课题的同时,要求他们掌握外语和计算机这两种新世纪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工作中凡是要求其他教师做到的,他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积极创造机会让青年医生脱颖而出,鼓励他们报考博士学位。他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医疗新技术多次获得院校奖励。

作为我国卓有成就的青年肿瘤病医学专家,带领胃肠外科出色地完成了医疗和科研工作,多次获得校先进科室。胃肠外科是省重点科室,黑龙江省胃肿瘤诊疗中心,被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三个学术团体共同评定为全国12个胃肠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心之一。是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全国胃癌规范化诊疗培训基地。2010年以后每年完成胃癌手术量达1000例以上,这在全国单科室单病种手术量是最大的。20年来,他成功救治了许多肿瘤患者,取得多项在国际上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医学的基础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有着重要作用,薛英威进行的胃淋巴流注动态规律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属于开创性的,率先提出了胃癌淋巴结清除的“主区”、“副区”概念,对胃癌手术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指导,其对于揭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真实性,指导胃癌外科手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在国内创新性地开展了胃癌根治IV式手术的临床实践,使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薛英威教授和其他几位教授合作完成的该项手术过程被录制成教学录像片,作为推广胃癌手术标准的音像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发行,为我国胃癌防治工作的普及推广和胃癌术后生存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系统地引进国外关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提高了我国对胃癌的治疗水平。

努力钻研业务,掌握精通本专业理论,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在某些理论和技术研究上,有一定的突破或新见解,新认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和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为病人保守秘密,平等合作,认真负责,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原则,模范执行国家公布的各种卫生政策法规,担负起医疗护理工作的社会责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作到客观、公正、准确。对工作严肃认真,对技术精益求精,认真学习,严格训练,以求实的态度,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峰。认真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一丝不苟,虚心学习,刻苦专研,在胃癌的治疗上是我国较有名气的中年专家。

薛英威,一位把理想和追求根植于祖国沃土的新一代中国学者,以开创性的工作和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医学界同行的瞩目和尊重。 三十载辛勤耕耘,三十载无私奉献。时刻牢记医学使命,以一名普通医务教育工作者的无私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迈出了不平凡的路程。

爱岗敬业为人师 教书育人树楷模

--记哈医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刘昶教授

刘昶教授,哈医大四院普外三科主任,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医学会胰腺炎外科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国家863课题《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项目的副组长。承担卫生部课题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20 余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论文2篇,先后多次荣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哈医大四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1999年他硕士毕业后留任哈医大一院工作,2002年获哈医大普通外科专业博士学位,2006博士后出站。2005年因工作需要调任哈医四院工作,现担任哈医大四院普外三科病房主任。刘昶教授从参加工作伊始,就工作在教学、医疗第一线,他抱着负责、严谨、无私的态度倾力工作,把他的大部分时间献给了医院,献给医疗和教育事业。从他工作至今,各种医疗、教学、科研成果接踵而至,并先后承担研究生、临床本科、预防本科、专科医师、夜大成人以及进修医生的教学和培训工作,用“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形容他再适合不过。

从一个住院医师、助教到现在的主任医师、教授和病房主任,期间其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不言而喻,课堂上的他知识渊博,讲解幽默风趣、传授知识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欢迎;病床前他无微不至、手术技艺精湛,解除疾患给患者带来的折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对此,刘昶老师谦虚地说:“其实辛苦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觉得辛苦可能来源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可能你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其次是你没有好好做,把工作当成包袱,对工作产生厌倦。而只要你用心去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了成就感,那么你就是得到了回报,便没有辛苦之说。”提及走过的路程,刘昶老师显得非常从容,那是经历过无数个倾情付出的日夜换来的难得的一种淡定。对他而言,习惯付出,便不是累赘,更不是辛苦。

一个人,获得的荣誉越多,担负的责任就越多。刘昶教授如今的工作繁多,身份多重,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去完成。除了繁重的医疗工作,每天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但多年来,刘昶老师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工作多面繁忙,教学和医疗工作仍然是他的首要工作。确保自己的教学时间和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获,一直是他工作的原则。医疗上,他精益求精,每一台手术他都力求完美,为每一位患者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医疗获益。他常教导他的学生们:要有“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操守和“纤毫勿失”的诊治,他常说:医生就要做到真、善、美三个字,就是待病人要真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技术上要完美”。听完他的讲话,“大医精诚”之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