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学研究

哈医大一院张弘课题组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效果的新探索获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杂志发表

时间:2020-04-24 09:48:244  作者:徐旭  点击: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眼部感染性疾病。若感染早期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炎症则会迅速进展,引起角膜混浊、溃疡、穿孔,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眼内炎,还会导致颅内感染扩散。那他霉素是唯一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控制真菌性角膜炎的滴眼液,具有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是那他霉素难溶于水,目前市面上只有5%的那他霉素悬浊液(那特真)存在。那特真价格昂贵,除此之外,由于泪液冲刷、眼表屏障的存在,那他霉素生物利用度较低。为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临床上常常增加用药频率(初始时每1-2小时滴1次,3-4天后改为每天6-8次,持续14-21天左右)。但是如此高的用药频率,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最终治疗效果亦随之变差。为此人们使用各种方法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或利用载体的优良特性包载药物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弘教授课题组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工程学教授开展合作,合成出那他霉素载药胶束(Nat-Mi, natamycin-loaded micelles)滴眼液,2020年2月文章发表在医学2区的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杂志(IF=5.4)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张弘教授的博士生郭译远,他也曾赴墨尔本大学留学。那他霉素载药胶束以其合成方法简单、安全无毒、稳定性强、载药量高、抗菌效果好等优点,弥补了那他霉素滴眼液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不足,展示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胶束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是由双亲性嵌段共聚物组成的内核疏水、外核亲水的实心结构,常用于包载疏水性药物,具有控制释放、载药范围广、结构稳定、优良的组织渗透性、体内滞留时间长、能使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点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合成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PEG-b-PGMA, polyethylene glycol-b-polyglyceride methacrylate)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成胶束,合成那他霉素载药胶束(Nat-Mi, natamycin-loaded micelle)滴眼液,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缓释),促进药物的角膜渗透,从而有效地控制真菌性角膜炎。在生理条件下,那他霉素载药胶束能实现药物持续释放8天,累积释放量约34%,其中前20 h为快速释放期,释放量约20%。此外,与那他霉素的常规用法相比,那他霉素载药胶束3次/天应用15天后,即能控制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兔真菌性角膜炎。那他霉素载药胶束滴眼液的应用,将为减少用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帮助。

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过程

那他霉素载药胶束的合成与释药过程

那他霉素载药胶束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兔眼后的裂隙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