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学研究

大庆校区组织病理学实验平台助力科研腾飞

时间:2014-03-25 15:44:424  作者:罗树新  点击:

近年来,大庆校区科研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11年到2013年,两年跨出两大步,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且实现了国家重大计划项目0的突破;两年发表SCI论文65篇,影响因子5以上9篇,3以上28篇,影响因子合计210.878。

科研腾飞的背后,有科研人员的汗水,更离不开十大科研平台的服务支持。其中,组织病理学实验技术平台发挥强大技术优势,帮助广大科研人员解决了许多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

大庆校区组织病理学实验技术平台成立于2012年5月,依托于校区形态实验中心,是东北地区设备较先进、人员技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服务平台之一。该平台拥有德国Leica全套组织切片制作设备,包括:TP1020型全自动组织脱水机、EG1150型组织包埋机、RM2235型手动轮转式切片机、RM2255型自动轮转式切片机、SM2010R型滑动切片机、CM1510s型冰冻切片机、ST5010型自动染色机、CV5030型自动封片机等;拥有日本尼康90i荧光显微镜系统、麦克奥迪全片数字化扫描系统、尼康NEOSCOPE JCM-5000型扫描电镜系统。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设备和技术投入,该平台目前已经可以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标本制作、各种染色、显微照相、冰冻切片、石蜡包埋与切片、H&E染色与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原位杂交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实验技术服务,为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领域相关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有力的形态学技术支持。

2013年,大庆校区朱大岭校长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李晶在进行“15脂氧合酶通过与NF-kB相互作用促进缺氧诱导的肺动脉炎症反应”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在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前期的多次实验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检测结果,实验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关键时刻,组织病理学实验技术平台帮助她突破了瓶颈。大庆校区基础医学院院长王麟博士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重新筛选可靠抗体、不断摸索一抗浓度、反复调整抗原修复方式、严格控制显色时间,并多角度设置染色对照,最终科学、准确地检测到了ICAM的表达变化,补充了本研究中在体实验数据上的空白,有力说明了15-HETE对细胞粘附分子的重要作用。该研究论文《15-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 Promotes Chronic Hypoxia-induced Pulmonary Artery Inflammation via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NF-kappaB》成功发表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6.368,在大庆校区产生很大反响。

在该实验平台支持下,大庆校区彭海生博士的论文《Liposomes Modified with P-Aminophenyl- α-D-Mannopyranoside: A Carrier for Targeting Cerebral Functional Regions in Mice》,也于日前在《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影响因子3.826)杂志上成功发表。该论文需要提供药物在功能区血管外分布的证据才能发表。为找到这个证据,平台工作人员与彭海生博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最终抓住该新型药物载体具有自发荧光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制作连续切片、分别进行荧光照相和H&E染色明场照相、整合荧光图像与H&E染色图像的方案,成功证实了该药物可靶向中枢神经功能区的特点,圆满回答了审稿人提出的问题,确保论文被顺利接收发表。

目前,该平台已完成石蜡切片2400余张,冰冻切片1900余张,H&E染色1600余张,免疫组化染色1400余张,特殊染色400余张,免疫荧光检测13次,原位杂交3次, 大庆校区科研人员基于本平台技术服务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成果奖2项,目前,利用本平台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5项,其它厅局级项目10余项。

设施一流,服务至上。如今,大庆校区组织病理学实验技术平台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已完全可以满足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各医院科研人员的需求,并能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探索医学领域未知的奥秘的追求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