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中国」官方网站快讯

纪念我的老师刚葆琪教授

时间:2017-07-05 10:39:154  作者:吴永会  点击:

刚葆琪教授,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主任,著名的劳动卫生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十大教育家,学科带头人。

刚葆琪教授,1927年4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49年5月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科,工矿卫生组任助手、助教。1955年7月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任劳动卫生教研组第一副主任。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开始任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1999年离休。

刚葆琪为自己能够从事新中国劳动卫生事业而自豪,决心为这门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没有工作经验,他就下厂矿,在劳动卫生实践中总结提高;没有教材,他就广泛搜集资料,精心编写讲稿。50 年代初期,为了加强教材建设,刚葆琪受命主持前苏联的《劳动卫生学》的重译和重校工作,并负责主译前苏联的《劳动卫生学实习指导》,分别于1954年和1955年先后出版发行,成为当时各医学院校劳动卫生专业教学的蓝本和基层劳动卫生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刚葆琪教授并不满足于引进前苏联教材,他一直在为编写我国的劳动卫生学教材做准备。50年代末期由北京医科大学刘世杰教授牵头成立编写组,刚葆琪教授成为编写组的主力开始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卫生学》,并于1961年正式出版;此后,刚葆琪教授又参加了历次《劳动卫生学》《劳动卫生实习指导》和《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等教材的编写和重编工作。90年代初,他主编出版了《实用工业卫生工作手册》,还积极参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劳动保护词典》等10 余部专业著作的撰写工作。

40多年来,我国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劳动卫生专业著作,但一直缺少高级专业人员和研究生用的大型参考书。在刚葆琪教授和上海医科大学王簃兰教授两位主编的组织下,劳动卫生学界90余名专家、教授经过一年的努力,一部总结我国40多年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成就,同时吸收国际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反映现代劳动卫生领域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的大型劳动卫生参考书《现代劳动卫生学》于1994年问世了。它标志着我国劳动卫生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刚葆琪教授一直以来把劳动卫生标准问题作为自己科研的主要内容。他带领本教研室人员研制劳动卫生国家标准12项:煤尘,木尘,谷物尘,碳纤维粉尘,重晶石尘,沸石尘,石灰石尘;甲基丙烯酸甲酯,镍及其无机化合物,草酸,丙烯酸;还有局部振动的卫生标准;与人合作拟定了编制标准技术指导性文件《车间空气中工业毒物卫生标准研制方法指南》,为我国劳动卫生标准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多年来,刚葆琪教授对工业毒物卫生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基础与综合性研究、标准研究的途径和个性标准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1983年,卫生部下达了“卫生标准体系研究”课题,刚葆琪教授再次被委托为课题主持人。这个课题的任务是要全面综合分析我国现有的卫生标准和今后应该制订的卫生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编制成卫生标准体系表。它可以清晰地展示我国卫生标准的整体系统层次和内部组成,将为我国卫生标准化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打下基础。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一部国内外仅有的《卫生标准体系表》问世了,它成为我国编制卫生标准研制计划的基础性技术文件。

刚教授总是把科技情报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他凭借熟练阅读英、日、俄专业文献的功底,得以及时获得信息,扩大视野,这对开拓专长、直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起到很大作用。

刚教授也很重视实际工作,他常常深入厂矿现场。他关心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发展,对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和攀枝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的实际工作给予了很多指导。他围绕镍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在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第一线受到启迪,依据客观需求而开展起来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已将镍列为人类确认致癌物。随着大型镍矿的开采,职业性接触镍的人群日渐增多。面对客观需要,刚葆琪教授知难而上,首先开展了镍及其无机化合物卫生标准研究。他和课题组成员对镍矿的采选炼、电镀等行业进行了全国规模的调查,同时开展了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弄清了我国职业性接触镍的情况和工人健康状况,提出我国车间空气中镍及其无机化合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建议,并已公布实施。

他申请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准作为“镍与铜、钴、砷、铬的联合作用对职业性肺癌病因学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主持“镍冶炼工肺癌病因学研究”课题,为研究接触镍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重点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年逾花甲的他,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不辞辛苦,冒着夏日的酷暑和冬季的严寒,先后去吉林的磐石、四川的会理、甘肃的金昌和新疆的阿尔泰等偏僻山区的矿山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亲自指导实验研究。他和同事们经过几个春秋的不懈努力,终于基本搞清我国镍工肺癌发病情况,为研究接触镍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重点等问题提供了依据。

经过10余年努力,关于镍与职业人群健康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30余篇,职业性肺癌病因学研究获1994年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刚葆琪教授对镍危害研究的成就被国外同行所认同,国际镍危害研究知名学者邀请刚葆琪教授为他们主编的专著《镍与人类健康》的生物监测部分撰稿,该书于1992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作为一名教授,他能为人师表,视教书育人为己任。在40余年的劳动卫生专业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的人才。刚葆琪教授不但注意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他们成为一名热爱党、热爱国家和热爱人民的人。刚葆琪教授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在讲授劳动卫生学时,采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方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工人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做工,身体受到摧残;解放后党和国家颁布了有关政策、法规,为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他让学生到现场去参观、调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使工人健康有了保障;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劳动条件也不是尽善尽美,仍需不断改善,增强了学生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服务的责任感。

在教学上,刚葆琪教授以“严”而闻名。他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对撰写的文稿都要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同时主动请求周围同事给予审读,虚心听取修改意见。他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他也注意因材施教,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并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见到刚老师便深情地说,念书时我们觉得您要求得最严,可出校门后一想起在校学的东西,数您教的劳动卫生记得最深、最牢,并且也最实用。

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是“严”字当头。要求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外语、必要的实验室技术,要有严谨的实验设计,有良好科学作风等,不容许有半点含糊。他制订培养计划,定期辅导,定期检查。除重视专业基础培养外,他更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他最反对马马虎虎。有一次他检查一名研究生实验总结时发现,实验数据与总结的数据对不上,他狠狠地批评了学生,并让他重做。

在教研室,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理论和外语水平,提高科研工作能力。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十分耐心和非常严格的,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多年来,他为培养中青年教师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当他看到一批中青年教师在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为表彰他多年来在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功绩,1994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授予刚葆琪“哈医大十大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刚葆琪教授,曾身兼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要职,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劳动卫生标准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公共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环境因素综合研究协会( ISCES) 指导组成员,同时担任《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总编辑,他还应邀承担《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的终审、定稿工作等,曾编写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卫生学》《实用工业卫生工作手册》《现代劳动卫生学》《劳动保护词典》等10 余部专业著作,为我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这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刚葆琪教授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和卓越的学术见解,在解决本专业的理论与技术疑难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刚葆琪教授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严于律己,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敬业精神,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国家及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刚葆琪教授虽已逝去,但其精神和学养还将长久地滋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