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大的心愿
伍玉玲女士把弘扬伍连德博士的业绩和精神作为晚年最大追求,她十分关注中国、世界对伍连德博士的纪念活动,不顾80岁高龄而奔波,出席了一些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近年来,在她的记忆中有:
1995年6月,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等在上海联合举办的“纪念伍连德博士及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9年3月,国家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2000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纪念第一任院长伍连德博士举行的雕像揭幕仪式。
2001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于75周年校庆之际隆重举行的第一任校长伍连博士纪念大会和雕像揭幕仪式并建立伍连德博士纪念室。
哈尔滨是伍连德博士消除鼠疫的战场,也是伍玉玲女士的出生地,伍女士对这里有着特殊感情。1995年,她到北京出席会议,专程来哈尔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领导的陪同下,到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旧址和她的出生地参观,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伍连德博士任第一任校长。后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4年底,经哈尔滨医科大学积极推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决定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原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旧址,建立“伍连德博士纪念馆”。2006年9月8日在这里举行了“伍连德博士纪念馆”奠基仪式。
傅世英教授不顾85岁高龄,于2004年11月12日假道泰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之机,前往新加坡会见伍玉玲女士,沟通弘扬伍连德博士业绩、建立伍连德博士博物馆事宜。伍玉玲女士对建立“伍连德博士纪念馆”十分欣喜,充满期待,曾多次通过电话与傅世英教授了解建馆情况。
在我们的访问中,伍玉玲女士盼望着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早日建成,郑重地将准备好的一批珍贵的图书、文物捐献给“伍连德博士纪念馆”。其中有弥足珍贵的史料: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未》影印件,宣统三年四月出版;
《清未东北地区爆发鼠疫资料》(上下)成于宣统三年;
对联两幅,贺杖四幅;
《共戴薪传——星老留念》一册,由上海海港检疫局同仁书写的纪念册。
伍玉玲女士还代其弟弟捐赠了五枚勋章和纪念章:
1. 宝光嘉禾勋章一枚,清政府表彰伍连德博士扑灭鼠疫的功绩;
2. 金质纪念章一枚,第九次远东热带医学会议充分肯定伍连德博士及其侄子伍长耀所做的突出贡献;
3. 金质纪念章一枚,伍连德博士在云南考察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敬赠;
4. 纪念章一枚,槟城大英义学于100周年校庆之际赠送伍连德博士,祝贺其防疫成功;
5. 达令奖章一枚,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前身)表彰伍连德博士在疟疾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伍玉玲女士说,伍连德博士一生荣获了几十枚勋章、纪念章,其中11枚最为珍贵,如今多数已经散失。这5枚奖章、纪念章概括地反映了伍连德博士各个阶段的突出业绩。
历史没有忘记伍连德博士,有识之士没有忘记伍连德博士,有的撰写有关他的传记,有的发表纪念他的文章。今年6月,在哈医大伍连德博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举行的捐赠仪式上,80岁高龄的哈医大校友贾树华先生郑重地将一部德文版文集捐献给伍连德纪念馆。贾树华先生的父亲早年从事医务工作,该书的作者是他父亲的德文老师。在东北鼠疫流行时,作者作为在东北铁路任职的德国医官,在哈尔滨拍摄了许多有关鼠疫的珍贵照片,并配以生动的记叙。贾家两代人传承了70余载,终于使这部书找到了最好归宿。
纪念伍连德博士不应是伍玉玲女士个人的愿望,也不应仅仅作为一段历史记住。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和风险,纪念伍连德博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纪念他个人。
一条通往故地的寻踪之路
结束对伍玉玲女士的访问,我们直飞马来西亚,寻访伍连德博士在那里的遗迹。
伍连德博士在马来西亚留下了他一生主要的生活轨迹。他曾经居住过的槟城——怡保——吉隆坡象一条直线,沿着马来西亚西岛的西岸延伸。在我们400多公里的行程中,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不时从车窗掠过,大地一片葱绿,山水之间,旖旎的热带风光尽收眼底。
槟城(Penang),旧称槟榔屿。位于马来半岛西北部,马六甲海峡交通要冲,山水秀美,素有“东方花园”之称,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多的一个州的州府。
近代以来,槟榔屿的知名,不仅因其美丽的热带风光,更因其人杰地灵。早年,广东、福建人下南洋,或谋生,或躲避祸乱,很多华人创业成功,为当地人所公认。孙中山流亡海外,曾客居槟榔屿,组织同盟会,策划反清大业。康有为也曾到此鼓吹君主立宪。
伍连德博士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这里。他7岁入英国人开办的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学习。1896年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留学。1904年,他又回到这里开设私人诊所,参加华侨社会活动,致力于社会改革。1960年1月21日,他在这里的新居中逝世。
当年伍连德负箧英伦,母亲把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汇聚到指尖,按照剑桥信封上学院标识的样式亲手制作了一面用细小的珍珠和宝石织成的壁挂,把其中原有的英国狮换成了东方雄狮图象,鼓励儿子奋发学习。伍连德把它挂在自己的床头,枕着对母亲的思念入眠。据伍玉玲女士讲,剑桥大学正在全球征集这面由东方母亲手织的、饱含东方韵味的特殊校徽。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观音亭大街。这条历史上的华人街,是伍连德博士的父亲早年开金铺的地方。站在这里,我们耳边仿佛响起当年伍连德是否去剑桥入学家人的争论声、伍连德考上英国奖学金的贺喜声、伍连德从剑桥毕业归来父母的喜泣声。如今这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只有那座依然香火鼎盛的观音古庙,将伍连德博士的出生地定格。
珠烈街。伍连德博士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以后,在这里挂牌行医。由于伍连德博士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对热带常见病、传染病颇有研究,医术高,一视同仁,一时门庭若市,成了槟榔屿的名医。在这里,他还致力于种种改革,反对赌博和吸鸦片,主张剪除男子发辫,提倡女子教育,鼓励青少年从事体力运动,创设文学会等,成了当地活跃人物。如今,这里的街道正在改造,当年珠烈街48号已经消失了,其相邻的一幢幢略显颓势的小楼,似在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槟城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是我们寻踪的重要一站。这里是伍连德博士展翅高飞的地方。大英义学原址是一座白色二层英式小楼,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建筑仍然保持完好。由于没有操场,如今已改成博物馆。现在的校址是青草巷,1928年迁入,校园占地有足球场大,校舍为英式二层外廊建筑。在学校纪念室的一面墙上,显赫地悬挂有马来西亚前首相、议长、部长、科学家、社会学家的画像。校长向我们介绍,画像中的人物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足见这所学校的实力与影响,令人肃然起敬。
纪念室中央设一组展柜,其中一个集中陈列着伍连德博士的十七部著作,虽已陈旧,但仍被作为珍品收藏。访问中,一些在教室、走廊穿绿色校服的华人、马来学生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学生校服的背面都印有英文“WU LIEN TEH”(伍连德博士)字样。吴副校长介绍说:这是学校的传统,学校将学生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学生着统一颜色的校服,都以一位知名的毕业生命名,纪念卓有成就者,激励后来人。其中有5名学生背向我们,让相机记录下具有特殊意义的“伍连德博士”字样镜头。告别时,吴副校长欣然挥笔,为我们写下了“PENANG FREE SCHOOL IS PROUD TO HAVE A SON LIKE DR WU LIEN TEH”(槟城大英义学以有伍连德博士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的题词。
在邹新庆路39号,我们找到了伍连德博士最后的故居。一排平房的右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院。1960年1月21日,刚刚搬进新居不久的伍连德博士心脏病突发,走完了他光辉传奇的人生。根据伍连德博士的遗愿,遗体火化后安葬于槟城,他立下遗嘱“土地是属于活人的,它不应该被死者占据着。”
当时,从香港到伦敦,海内外纷纷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报章连续载文介绍他的生平业绩、发表纪念文章,对伍连德博士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1960年1月25日,马来西亚《海峡之声》报撰文:“伍博士安息了,带着同事和朋友的敬慕,病人的感激,带着当之无愧的荣誉安息了。这个伟大的身影将永远珍藏在爱他的人们心中。”
1960年1月27日,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题为《流行病的英勇斗士》:写到“伍博士于本周四在槟城与世长辞,享年81岁。他的死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毕生为我们的世界所做一切,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永远感激他”。
忽然,一阵急雨打得车窗一片迷离,仿佛要洗清那段被模糊、被淡忘的有关伍连德博士的历史。雨过天晴,我们站在伍连德博士故居前,心中不免激动惆怅,怀念与崇敬油然而生。令人欣慰的是,在不远的一个街区的清真寺旁竖立着一块“TAMAN WU LIEN TEH”(伍连德博士花园)的绿色街牌。它似乎在提示人们,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伟大人物的印记。
怡保市,霹雳州府所在地,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
伍连德博士旧时诊所。地处布劳斯特路12号,现称谓是马来语地名——伊德尔斯.沙.苏丹路12号(以一位苏丹名字命名)。英国风格的街道与建筑,小街的一端是街心公园,另一端有一条小河流过,环境秀美幽静。一栋英式建筑居中一间是伍连德博士诊所。1937年,伍连德博士举家离开上海,回到槟城一年后来到怡保定居行医,成为南洋一位老年私家医生,伍连德博士在这里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
如今这里还保持原有的格局,楼梯、大橱柜还凝聚着当年的风华。当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就诊的病人不知会不会想到,这位老年医生曾是一位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引起轰动的传奇人物。
吉隆坡,马来西亚联邦首府。
1903年至1904年,伍连德博士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医学研究,以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该研究院创建于1900年。由于当时吉隆坡还只是一个小镇,研究院的规模很小,研究项主要是虐疾和脚气病。这两种病在马来亚劳工中流行传播,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伍连德博士在这里还积极投身社会改变,与林文庆,宋旺相编辑《海峡华人杂志》,提倡科学思想,被喻为“海峡三杰”。
如今,研究院几经扩建,仍保留着原来的主体建筑风格,成为马来西亚文物保护单位。在研究院展览馆,陈列有伍连德博士的照片、图书和简介。伍连德博士工作过的办公室、实验室、冷冻室,以及显微镜、离心机等,记忆着的那段历史,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
2007年7月9日午夜,飞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攀升。灯海中,我们离开了留下伍连德博士深深历史印迹的马来西亚,渐行渐远,脚下的城市越来越渺小。此刻,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觉得伍连德博士的形象愈发高大,离我们越来越近。
结束访问寻踪行程,心中充满崇敬与怀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感到,让世人记住伍连德博士,把伍连德博士的精神和事业传承下去,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