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校宣传统战部举办的“我们身边的雷锋”主题征文评比活动结果揭晓,经专家评审,公共卫生学院迟垚同学的“正义之美 奉献之爱”等30篇文章榜上有名。
此次征文活动历时一个月,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无论是各院系老师、还是学生,在来稿中都用真情实感表达对身边的雷锋及雷锋精神的深切感知,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个人对雷锋精神、雷锋力量的深刻释义,用生动、灵活的语言追忆雷锋,找寻曾经感动你、我、他的学习源泉。
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2名。通过本次征文活动,不仅使参与的师生深刻的体会到雷锋精神的感召作用,还对我校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伍连德博士的爱国精神、于维汉院士的仁医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推动了我校“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品牌建设,激发了哈医大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创先进一流”的热潮。为让更多师生感受我们身边雷锋的真实故事,获奖作品将于5月20日在学校主楼二楼开始为期一周的展出。
“我们身边的雷锋”征文活动结果
一等奖:
正义之美 奉献之爱--记我们身边的雷锋张伟同学 作者:迟垚 公共卫生学院
最美的力量 作者:王晓磊 校刊编辑部
弘扬雷锋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 作者:杜思佳 药学院
二等奖
听,钟磬音 作者:胡思婧 药学院
学雷锋树新风,无私精神永不朽 作者:马文超 药学院
我们身边的雷锋 作者:郑艺璇 药学院
识白衣天使 品医者仁心 作者:毛盈譞 基础医学院
雷锋精神传万家 支教力量到校园 作者:李子璇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三等奖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谭梓骁 基础医学院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赵希彦 公共卫生学院
凭讲台三尺 成浩瀚乾坤 作者:曹雪坤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把心窗打开 让阳光进来--记王国华老师的学雷锋事迹 作者:赵雨微 公共卫生学院
雷锋精神指引我成长--记李柏同学赴青海支教点滴事 作者:陈扬 公共卫生学院
雷锋精神永不褪--研究生党总支奉献爱心捐款活动 作者:房鑫 公共卫生学院
历久弥新,永垂不朽--雷锋精神伴我行 作者:梁梓 公共卫生学院
永不褪色的叶--学习雷锋精神 追逐时代梦想 作者:由美迪 公共卫生学院
在平凡中盛享人性的光芒 作者:唐柔 药学院
春风里不变的坚持 作者:陈玲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优秀奖(纪念奖)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布特格乐其 基础医学院
大爱无疆--学雷锋之国际精神,赞黑龙江抗击埃博拉病毒援非医疗队 作者:杨秋 公共卫生学院
最美的太阳 作者:陈露瑶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心蚕吐丝,织善成网 作者:田玲 公共卫生学院
浅谈”净土精神” 作者:王星 公共卫生学院
像阿甘一样生活 作者:周齐 公共卫生学院
一片天空—你,我,他--献给那些服务大众的工作者 作者:王永玲 公共卫生学院
我们地病人 作者:王诗泽 地病中心
今天你雷锋了吗 作者:褚衍茹 地病中心
我们身边的雷锋-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 作者:孙园园 基础医学院
最美乡村医生安福久,弘扬慢慢正能量 作者:冀康康 基础医学院
我们身边的雷锋 作者:刘睿佳 基础医学院
获奖作品选登
正义之美 奉献之爱
——记我们身边的雷锋张伟同学
公共卫生学院 迟垚
美在生活点滴之中,爱在仰望俯拾之间。我们每天看到初升的太阳,是自然之美。我们每天相执爱人之手,是爱情之美。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父母的嘘寒问暖,是亲情之美。我们每天都能拥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是人性之美。林之葱郁源于普照阳光,爱之源泉基于无私奉献。所以说默默奉献、助人为乐也是一种美。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寒冷的冬天傍晚,即将放假的校园万籁俱寂,一个女同学走在从科室回寝室的路上,行至半路,突遇歹人。歹徒抢去女同学身上所带财物,正欲逃窜,男同学恰逢经过,目睹歹徒行凶,挺身而出,勇斗歹徒,竟将被抢财物悉数追回,物归原主,而后默默离开。你或许想说这样的事九游「中国」官方网站里每天都有,但他依然让我感动,让身边的每一个同学老师感动,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2014年岁末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寝室楼附近,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这名男同学就是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的研究生张伟。不张其华,心存伟大。额上流淌着助人的汗水,背影散发着奉献的光辉,脚印留下的是人性之美。路见不平,施以援手;默默转身,留下一地清香。不仅仅是赞美他,也是赞美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像他一样,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身边雷锋”。
《论语·为政》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故得见义勇为,见正义之事,就勇敢地去做。众人常常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真的仁者视他人之心如自己之心,真的勇者愿为他人付出自己。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愿滋润一寸干涸的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是否愿意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是否能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而张伟说“义无大小,爱无轻重,正义感在身边的每个平凡细节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掩遮百合的馥郁,抹去茉莉的清高,掸掉牡丹的雍容,那是幸福的香味,携手关爱的阳光。上善若水,披泽万物,存正义之感,显人性之爱,铸爱之阳光,彰生命之美。
古语有云“行成于思”,思想为行为之先导,张伟同学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与其为人善良,思想积极密不可分。受教于导师孙长颢教授,深受导师治学严谨、孜孜不倦之感染,投身科研,自入学即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钙缺失与能量摄入过剩对慢性病的协同作用课题研究,参与发表SCI三篇,幸得恩师欣赏。张伟在科室向来早来晚走,整理实验室,帮助同学,虽皆渺小,贵在有恒。在党组织培养下,积极参加院校的各项活动,爱好体育,运动会挥洒汗水,足球赛身姿矫捷,于公卫学院羽毛球赛取得二等奖之佳绩。君子博学趣广,兼质雅品高,皆源于日常自身的默默奉献、助人为乐之爱之习,多年习惯成自然,路见不平仗义相助,危急之时挺身而出,品性使然。
回望岁月,茫茫人海,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似有不少。但是人们却不曾忘记留下自己的一份爱,一份帮助。尽管他们的帮助很渺小,但却让每一位受助之人如沐春风,或许这就是爱的魔力,最无私的美丽,它让这个世界远离浑浊,走向光明。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或馥郁,因为奉献,它变得醇香。岁月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为奉献,它变得悦耳。人生如画,或明丽,或黯淡,或素雅,因为奉献,它变得瑰丽。披一身圣洁,怀一身绝技,防疾病于未然,与传染病赛跑,于幕后默默奉献,助生命健康之完美。说起无私奉献的“身边雷锋”,当提我们的公卫人。日劳实验室之间,夜书膏火之房,助医生妙手回春只盼杏林春暖,虽不悬壶济世却尽显大医精诚。生命之路,犹有竟时;奉献之路,却无终点;人性之美,永世流芳。
有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同时他也应该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它来自于内心,宛如年代久远的美酒,越久越香,越香越醇。内心的丰厚积淀来源于此,美丽便也会因为爱而散发至全身。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人以无私为美。艰苦岁月出伟大如雷锋如伍连德,和谐社会亦有平凡如同学张伟,如广大公卫人,皆为榜样。心存关爱与奉献,便能享受贫瘠大地上结出的玉果,干涸土地上的涓流;心存正义与无私,便能感受清风致花间,摇曳花自来的欣然。仰俯之际,皆是真情。留下一份爱,回馈一份人性之美。或许你正苦闷迷茫、牢骚抱怨,或许你感觉孤单无助、没有希望,恰恰这时,“雷锋”就在你身边,给你温暖和重新振作的能量。也或许你就是那个“雷锋”,正给别人带来安慰和希望,让爱在你我间传递,让正能量在整个社会奔流。让爱在你我间传递,让梦想在我们的校园上空绽放,让正能量在整个社会奔流,作为新时代之医学人才,我们更应仿效榜样,共勉互勉,扬正义与奉献之至美医德,筑和谐文明之繁荣社会!
最美的力量
校报编辑部 王晓磊
小时候,雷锋是一个符号,是绿军装、大红花,是音乐课上“必背”的歌谣;是拾垃圾、大扫除、捐爱心、出版报。长大了,雷锋被毫无知觉的抛之脑后,束之高阁。有人戏谑:“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它简单道出了雷锋日的尴尬与社会现状。雷锋在哪?50年的时间转换是否真的让他销声匿迹、消失得悄无声息?
50年前,雷锋在日记中写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当年的这些话曾激励了多少人,将之作为行动的导向、人生的准则。
50年后,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中,一些人的行为准则却不成比例的后退。“雷锋”的名字被我们淡忘,我们不再屑于做一滴水、因为个人的力量滋养不了那么辽阔的“土壤”;我们不敢自诩为一线阳光,因为你微不足道的帮助改变不了那么多的黑暗与贫苦;我们纠结于做一颗粮食,因为我们总有置疑,对这个到处利欲熏心的社会充满怀疑;我们不愿做一颗螺丝钉,因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也未必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我们遵守着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只为了自守安全,谨慎生活。人心浮躁、自私自利、乖张暴戾不断挑战着社会的底线:河北的大学校园,面对撞倒的行人,车主扬长而去,叫嚣着“我爸是李刚”;西安的药家鑫,撞伤张妙,不去救助,反倒行凶;南京的彭宇案,让简单扶起路人的善举,变成了思前想后找好证人的纠结行为;广东的小悦悦,18名路人的冷漠与躲闪,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两次被碾压,痛苦的离开人间。
这些是谁的责任?那些行凶的、叫嚣的、自保的、漠然的,是谁让他们的道德沦丧,是谁让这一切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一次次上演?九游「中国」官方网站曝光了,社会便涌起片片的谴责之声。白岩松在一期节目中说:“中国在很多的领域里头缺大师、缺大家,但是我们一直不缺道德家。”很多人遇事时别过脸、不作为,但却习惯于在发生后附和愤怒。而我想试问,如果你真的为这些愤怒,为受害人不公,为这些道德的沦丧者汗颜,那么今后遇到了这样的事,你会不会怀着良心,带着人性,去做一个善的人?这些恶的事情,不怕它发生,怕的是负面的反应,带给人们不敢向善、不愿为善,逐渐污染蔓延的连锁反应。
眼睛向恶,开出的必是罂粟;眼睛向善,开出的自是雪莲。
我们都喜欢婴儿的眼睛,因为他们的眼中纯净、清澈;我们都喜欢向上的人,因为他们的热情蓬勃,总让人感觉希望无限;我们都希望在自己困难时有一双有力的手,让我们内心温暖。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感动中国”、“最美”的人,那些事、这些人让世界动容让人心感动。
“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从十楼坠落,她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双手接住,自己却粉碎性骨折;“最美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为落水女孩做人工呼吸,女孩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最美婆婆”陈贤妹,面对倒在血泊之中的小悦悦,58岁的拾荒婆婆毫不犹豫地把她抱了起来。面对九游「中国」官方网站的追问,她只是淡淡地回答:“总要有人去帮助”。 这些网友心中的“最美”,在网络与九游「中国」官方网站的推动下走红,他们的走红是勇敢和善良的走红,我们需要这样的走红,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力量!
在我们身边一样有着距离我们最近也更加温暖人心的力量。最美教师张莉丽,在放学路上面对失控而来的汽车,用手推开、用身体撞开了身边的学生,而自己被卷入车下,失去了双腿。最美战士高铁成三次冲进火海,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被无数莘莘学子铭记的树下老人刘震北,从教40年退休后依然为考研学生做辅导、送资料,这一做就是14年。14个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树下老人一直在那里守候。医大校园的外教,课余时间自发修理教室里的座椅板凳,被大家称赞为“洋雷锋”… …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在他们内心中,这些善举义举不过是“下意识”和“出于本能”,是“本该如此”是“理所应当”,太多的人被感动,这种感动的力量让心灵震撼,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让这个社会涌动出了温暖和希望。
雷锋如果还在世上,他也一定是“最美的军人”,是感动中国的最美的力量。这些“雷锋”和“雷锋式”的人,眼里有着旁人的困苦,尽己所能给予帮助,只为着尽力去做“一个好人”。其实纯粹的好人很少,纯粹的坏人也很少,大部分人都跟你我一样,有好有坏,就看内心的想法、思想道德的标杆和社会环境的导向,如何激活我们的好,抑制我们的坏。
雷锋不曾远去。用“雷锋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最朴素的人格做最普通的善事。当“兢兢业业”、“举手之劳”、“见义勇为”、“善恶分明”成为最普遍的行为举动,当一切不再作为典型事迹来歌颂宣扬,我们的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更有希望,充满力量!
弘扬雷锋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药学院 杜思佳
当今社会,即使历经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文化潮流的革新,雷锋精神仍旧是一个熠熠闪光的存在,它经久不衰,历久弥坚,在时代的顶峰散发着非凡的意义。雷锋精神所体现出的无私奉献的追求和帮助他人的热忱,久久存在于人们心中,激励人们的行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温暖一颗又一颗心灵,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正像雷锋同志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深受雷锋精神感染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的人,他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用自己的事迹向周围人展现了雷锋精神的力量和伟大。
白衣天使们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着贡献,他们以雷锋精神为准则,奋战在与疾病抗争的前线,帮助生病的人们重获健康、解除病痛,甚至在疫情肆虐、病情棘手的情况下依旧毫不退缩,勇敢而执着的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医护人员默默奉献的精神、高尚无比的品德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责任感都完美地诠释了雷锋精神。
创办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伍连德教授,在肺鼠疫肆虐横行的东北,不避艰险,深入疫区研究调查,遏制了肺鼠疫的传播途径,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了疫情,通过伍连德教授的劳碌研究,不到四个月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伍连德教授是中国防疫、检疫事业的先驱,他用广博的知识、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创建中华医学会、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影响深远,意义绵长。他的各项成就都闪耀着中华儿女的赤诚,也体现了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名誉校长于维汉院士,带领广大科研人员一起控制了猖獗于中国部分农村的克山病,为防治克山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3年,年仅31岁的于维汉教授受组织委托,带队投身到克山病病区,摸爬滚打与克山病病魔缠斗了五十多个春秋,由于克山病在北方多发于数九隆冬,于维汉院士有十几个春节都在病区度过,但是于维汉院士并未觉得苦与累,他迎难而上、倾毕生心血于防病治病,最终解救了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于维汉院士用毕生演绎了雷锋精神,帮助他人,无私奉献,提升自我,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和不懈研究解救了饱受病痛折磨、身处水深火热的人们。
军人们有着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精神,他们是雷锋精神勤奋可敬的践行者。无论是驻守在边疆、守护国土的边防官兵,还是永远冲在灾情第一线抢险救灾的武警官兵,还是在滚滚浓烟中奋勇灭火的消防官兵,还是执勤巡逻维护治安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的人民警察,还是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认真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还是走出国门执行任务维护和平的特种部队,都在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维护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他们永远在我们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出现,冲在危险最前沿,永远热爱着祖国和人民,用生命和热血承诺着永恒的忠诚和无畏,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在我们身边,依旧有许多像雷锋一样的身影,他们无私地帮助着他人,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温暖,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环卫工人们每天早早对城市的街道进行清扫,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街道上已经出现了环卫工人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风吹日晒,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寒冷的冬天,一些在公交车车站附近的商铺,都贴出了一张印有“天冷请进屋候车”字样的字条,让人看了不禁心头一暖,对于商家来说这种行为只是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方便,但是对于等车的乘客来说却是温暖的传递,帮助生发了友爱,也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每个小区里邻里之间的大事小情、关系调节都要靠社区调解员,他们能控制当事双方的情绪,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他们不辞辛苦,奔波在解决矛盾的路上,即使有时被暂时误会,仍旧无怨无悔,尽职工作。
勿以善小而不为,可能有时候对你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却会带给受助者莫大的关怀与鼓励,今天你伸出手帮玩耍中的孩子取下挂在树上的风筝、在公交车上为老弱妇孺让出了座位,热心为外地游客指出正确的路线,甚至路边拾起垃圾、扶正的警示标志物都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一个善举,能帮助他人,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帮助他人没有极限,共度的时光永远值得纪念。
如果是一滴水,就要滋润一方土地;如果是一棵树,就要投下一片荫凉;如果是一缕阳光,就要温暖一颗心灵;如果是一朵花,就要散发一阵芬芳;如果是一颗星,就要照亮一个黑夜;如果是一簇火,就要驱走一阵严寒。
“施”永远比“受”更有福气。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更应该努力学习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不求回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信念坚定而充满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他人、奉献自己的同时,收获的是人格的升华和内心的充盈。同时,我心向党,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的事业发展奉献出全部的力量和热情。为了实现我们的崇高理想,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应该努力完善自我,追求精神的新高度,传承雷锋精神,走属于自己的奉献之路。
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品质和意义都在不断地丰富与升华。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都值得我们继承与钻研,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体现,在人生的每一步践行,在时代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
弘扬雷锋精神,谱写时代华章。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社会,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在奉献中提升自己,升华人格。让雷锋精神照耀我们努力前行的路途,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听,钟磬音
药学院 胡思婧
站在条条斑马线前,盲目地看着匆匆过往的车辆。此刻的我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一片郁郁葱葱的黑森林中,都看不见碧蓝的天空。蓦然转身,万籁此俱寂时,看到了朦胧中透出的阳光,听到了风中余留的阵阵钟磬音,感受到了声声余音里所蕴含的正能量。
犹太作家维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当生活从一片生机勃勃的春苗,变成一片万籁俱静的森林的时候,正值青春的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当生活在匆匆过往中,又出现冥冥阳光,又听见阵阵钟磬音,正值花样的我们是否疑惑过:为什么?对,就是正能量,就是正能量在236万平方米的医大校园里传递,在47.3万平方公里的浪漫龙江里蔓延,在963平方公里的红色中国上涌现。
东方小巴黎哈尔滨的三月总是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晚一些,此刻没有轻抚发梢的春风,没有暖意洋洋的春雨,没有初露头角的春芽,但是医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却更早的出发了。青协的成员在校园的甬道上宣传,邀请同学们参加,他们以爱相聚,相聚在哈尔滨敬老院。充满青春的歌声在夕阳无限好的敬老院里荡漾;充满热情的背影在敬老院的楼梯口,拐角处闪动。有时无须太多,只需心灵暂时在某处停留,就会在生活的森林里感受到袅袅钟磬音里浮动的正能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是春秋,还是战国?是盛唐,还是乱宋?文人骚客就开始赞颂四月,可是身为医大的一员,我更相信,医大的志愿者更为每个四月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他们用心在行动。拎着水瓢,拿着铲子,几个小时的车程后,他们就开始松土,铲坑,一刻没有放松。为了给小树苗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在他们疲倦的面庞中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树苗慢慢长大的悠悠岁月里,这种为祖国奉献自己力量的情感不会停止传递。至少会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中,生根,发芽。
浓情六月,绿浪涌涌。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气息,活力四射。青协的步伐没有停止,他们走进了医院。每一次,走进医院之前,是严格的培训。队员们没有畏惧,没有抱怨占用自己休息日的时间。他们穿着那件引以为傲的白大褂,亲近病患,热情地为他们导诊,给他们提供便利。一整天站在导诊台前,十分辛苦,可是一定能体会到志愿活动带给他们的使命感,自豪感。这就是以爱服务,正能量的力量在重重传递之中,透露着每个人对奉献意义的理解。
酷暑盛夏,激情八月,这时的哈尔滨成了避暑胜地,索菲亚教堂前是刷刷的自拍声,太阳岛上是笑脸盈盈。而医大药学院门前的气氛却显得格外严肃,“爱·在路上”的十几位志愿者在为此次下乡活动做准备。本是回家的日子,可大家义无反顾地留下,怀揣热忱,携着激情,伴着阳光,一齐走进杨树镇,为当地乡亲们普及健康知识,解决一些用药安全隐患,并发放许多常用的药品,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志愿者团队将活动精神,若阳光般的照耀到每一片需要温暖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相信,爱就在路上,正能量会在身边。
十二月的天空依旧很蓝,但是却格外的寒冷。可是,内心的血液不会停止流淌,没错,它在沸腾。因为,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艰辛,太多的困难要去克服。不退缩的我们光荣地站在了“黑龙江暨哈尔滨志愿者宣誓和第二届十万高校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上,医大志愿服务团队在宣誓中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帷幕,铿锵的誓词在整个大厅里回荡,象征了同学们对志愿服务的无限向往。药学院志愿者们作为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新成员会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强与保健街道、社区的沟通联系,并认真学习雷锋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以一流的志愿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法律宣传进社区、环保宣传进社区、卫生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让志愿之花开遍龙江大地,使正能量之气溢满书香校园。
嘤嘤燕啼,暗暗花香,又是一季春来到。硕大的体育馆前,传来晨读宝贝们朗朗的英语诵读。医大的早晨从来都不是懈怠的,即使是寒冬腊月,诵读的声音也不会变小。那随着音调变化,而陆续变化的手势,都看得出ICUC英语社团的恒心毅力。正值当日的太阳升到头顶,刚刚下课的药院学生走在林荫道上,脸上的表情或轻松或紧绷,但听到的都是针对上课讲的那道题的其他解法,对老师所提观点的不同意见。虽说这样的紧张感不是人人追求的,但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们带有的正气。夕阳西下,运动员在操场。风中奔跑的他们,没有导师督促,可是汗水中足以感受他们对正能量的诠释。
匆匆的步履声,擦擦的手臂触碰裤缝的声音,很小很小。抬头仰望,因有正能量的精灵在穿梭,天空格外的蓝。莞尔一笑,因有正能量的甜心在窃语,白云格外的柔。
兴许,我把人生比作森林,把正能量注入钟磬音里,不是很合适。但转念一想,在辽阔的人生峡谷里,这种打破万籁俱静,穿透我们灵魂深处的钟磬音,是不是就如隐隐存在我们生活每一处的正能量。
社会脚步进步太快,低头前进的我们还能听到人生之林里不断回荡的钟磬之音吗?能,身为医大学子的我们一定能,因为魅力校园里,我们一伸出手指,定会感受到正能量在指尖飞舞。听,生活之林绕梁的钟磬音在回荡;瞧,是余音中的正能量在传递。
学雷锋树新风,无私精神永不朽
药学院 马文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十年来,雷锋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扎下了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雷锋,一个平凡而又响亮的名字,在生活中,雷锋就如蜡烛一样,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在23年的人生旅途中,只想着一个信念:奉献精神我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多么坚强的精神与信念!我们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毛泽东的评语中还写到“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无私奉献的精神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游弋人间,现代社会,繁华都市,人们往往疲于追名逐利,而常常忘记了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其实,即使是平凡的岗位,我们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一个人不能总是想着社会给予我们什么,而要经常思考我们为国家和社会做过些什么。人们往往会以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为由,而不屑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是美的,小雨滴虽微不足道,然而她却义无反顾地拥抱大地,滋润万物,无怨无悔,大地从此萌发勃勃生机,精彩万状。
诚然,我们是平凡的。平凡是什么?平凡是一株小草,不言索取,只言奉献,只要有阳光雨露,就会营造出春的世界,就给人们勾勒出和风细雨春的轮廓,大自然的和谐。是伟大创造和改变了历史,是平凡延续了历史。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接纳平凡,用我们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带来能量和温暖就是我们的成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有人说青春是道明媚的伤,也有人说青春是一道越不过的坎,但青春又是激情与豪放的字眼,你看,祖辈们将日月置于青春之内,正值青春的我们犹如那骄阳似火的午时。因为青春,我们感受到了继往开来的责任,因为青春我们体会到了与时俱进的分量,青春就是在这种辛酸与激情中得以铭记。而奉献更有其传奇的魅力。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老师,平凡的人生,但却孕育着非凡的含义。我不是学者,我不会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去讴歌我的职位。我只是一名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敬业是我的本分,三尺讲台才是我对“奉献”这一名词的诠释。青春是无悔的,平凡的岗位上昭示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悔选择;奉献是美丽的,三尺讲台在谱写和演奏着无怨无悔的青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绝句本是对爱情的赞美,转而对老师这一职业,可见一个无私奉献的职位堪比爱情一样纯洁无瑕,令人心生敬意。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奉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不付出,不创造,不追求,这样的青春必然在似水年华中渐渐老去,回首过往,没有痕迹。没有追忆,人生四处弥漫着叹息,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古往今来,有无数仁人志士在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已经成就了不朽的人生,为国捐躯的,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例子不胜枚举。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奉献的我们青春永存,青春因为奉献而亘古绵远,奉献也因青春而更具风情。
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本能,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雷锋精神并没有走远,他和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有着很大的贴近性和接近性,雷锋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奉献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远不懂奉献。正因为童心没有被自私的蛀虫侵蚀,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给予。所以,我呼唤童心,让世界充满爱心,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奉献精神流芳千古。
人生重在修心: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
风总是把最美的歌唱给天空,雨总是把最甜的泪诉与大地,夜总是把最长的寂寞留给自己。叶子用凋零为大地覆上金黄的外套,它不及娇艳的花朵惹人注目,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世界,它来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们身边的雷锋
药学院 郑艺璇
他,只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屑做湖岸河旁之柳。他,只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铸就了那个千亿万中国人心中的传奇,他的名字,叫雷锋。
岁月如歌,弹奏着一幅又一幅的乐章,或华彩,或平淡。岁月就这样潺潺流去,一点一点地逝去,追随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并没有随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远离,他的名字仍然如同灿烂朝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眼中装得下大事小事,心中放得下天下苍生,他总是在看,在看别人还需要些什么,他总是在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就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雷锋老人”—— 叶滨昌。叶老是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街道办事处退休党员,他擅长绘画,辖区许多居民楼院的文化大墙和雷锋画像都是出自他的手笔。11年里,他共画了2000多平方米文化墙,用坏20件工作服和600余把刷子,用掉300多桶油漆。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叶老在岁月的年轮中,用逝去的光阴诠释着奉献,诠释着雷锋精神。他自费办起的家庭雷锋事迹展览,免费向青少年和居民开放;他经常深入网吧进行巡查,劝导和制止未成年人上网;他无偿举办书画班,培养和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作为“学雷锋叶滨昌志愿服务队”队长,他率领队伍常年开展志愿活动,仅2014年就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66次。
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闪出光亮;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热烈燃烧。但是很多人在坚守传承高尚的品格,让它无声地生长,直到更多的人闪出光亮,更多的人热烈燃烧。
她是一位老师,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老师,26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其中15年为代课教师。虽然收入微薄,但她经常资助贫困儿童,经常把特殊孩子带回家,给脏兮兮的学生洗澡,给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买生日蛋糕,给生病学生买感冒药,把生病住院的学生带回家同吃同住,补习功课。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家访的足迹遍布每条乡间小路,真诚地帮助每一名孩子;她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真诚关爱特殊孩子,为农村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她就是哈尔滨市首届最美乡村教师鲁丽静。
言及最美教师,不得不提的便是那一朵圣洁的茉莉花,就是在如今的这个绽满丁香的季节,佳木斯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以其惊人地一推,挽救了学生的生命,却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残酷的车轮下。当晚,张丽莉被紧急转送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抢救生命的高速路上,一场爱与死亡的搏斗紧急开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急救室会绵延数百公里——这一切哈尔滨做到了!张丽莉转诊的路上,沿途所有市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全部开放,随时防备意外情况发生。佳木斯到哈尔滨的高速路上,随处闪亮着紧张担忧的眼睛。为了“最美女教师”的生命,这个城市彻夜无眠。师者大爱,医者仁心。百余个小时的抢救,张丽莉暂时脱离了危险。在整个转诊、治疗的过程中,无数的感动溢满了一座城市,这些感动急驰在高速公路上、流淌在病房中、跳动在心电波里……15天,捐款711万。两个普通的数字,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大爱喷发。从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街巷,爱心汇集成河,涌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爱没有年龄的距离。无论是学生还是老人,在这场爱的洗礼中,他们的爱温暖而坚实,成为托举生命的力量。爱没有贵贱的区分。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残疾者,在这场爱的传递中,他们的爱坚强而温馨,洗涤着人们的灵魂。在张丽莉转诊、治疗期间,冰城人倾注了自己的爱心,感动溢满了整个城市,升华为崇尚大爱的精神。他们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了爱与感动。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些施爱者一无所知,只知道他们来自同一个城市——哈尔滨。此时此刻,“哈尔滨”不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名字,它更是一分力量,一种情怀。
心存爱的种子,这个世界才会春暖花开。张丽莉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播种了春天,让人们感受到师德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由此而引发的感动、共鸣和激励,成为这个冰城最美的风景。“最美教师”,犹如一朵圣洁的茉莉,绽放在五月的中华大地,在这个美丽而向上的季节里,人们发现,除了满城丁香花的浓香之外,还多了一缕茉莉花的清香。
在哈尔滨,这座溢满感动的城市。
在茫茫人海中,与我们相识的人很少,但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用他们的实践行动,如春风,似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无私奉献的平凡好人,朱占华,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他人,真情回报社会。在得知自己身患胰腺癌晚期时,毅然签订了捐献眼角膜和遗体协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身边的人们,传递着无私奉献他人的正能量。志愿服务社区的老战士,杜国生。杜老是原哈尔滨造纸厂纪检委书记,今年87岁,已是一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他既不在职编,也没有什么具体工作岗位,然而他无私奉献、辛勤耕耘,把清贫留给自己,把芬芳献给了大家。“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是对老共产党员杜国生的最好写照。
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们他越平凡,就越发不凡,越简单,就越彰显简单的伟大。温暖人心,有时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有时也许只是一句暖心的话语,有时也许只是一个平凡的身影,它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一颗奉献的心。
有一种精神,它不是一瞬间的光芒四射,也不带丝毫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它却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它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再融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崇高而温暖的气息。这便是雷锋精神,虽然那位平凡的英雄,留在那个光辉的年代,定格在辉煌的历史中,但他留给我们的伟岸而高大的背影,将永不逝去。
识白衣天使 品医者仁心
基础医学院 毛盈譞
近年来一大批医学题材电影电视剧呈现于荧屏之中,整洁的环境,漂亮帅气的医生护士,令人动容又羡慕的情节故事......但真实意义上也许只有严肃的神情、高负荷的工作、疲惫的身躯、治病救人后的笑容和他人的不理解才是大多数医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医疗领域的趋势不禁促使我们将目光转向身边这些默默付出的白衣天使,品读他们的无畏仁心。
98岁的胡佩兰是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每周出诊6天。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胡佩兰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虽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
周月华、艾起是一对残疾医生夫妇。43岁的周月华是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她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她说:“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就是这样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吴孟超是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九千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老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这个人就是肖卿福。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麻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年,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这些白衣天使、医疗战士不都是工作在医疗单位中,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克服艰难险阻,无私坚持终生,救治邻里百姓。除了他们,有一支队伍备受我们敬仰。
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选择了坚守,他们借鉴抗非典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内亚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很快中国的后援医疗队抵达这里,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开始了。
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疫情不仅是西非三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有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正所谓“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是贡献的,是值得尊敬的......然而现在,不少好事之人抓住医生的过失甚至自造流言挑衅闹事,这挫伤了医生们工作的勇气和救死扶伤的信心,也对更多优秀少年服务医疗事业形成阻碍。但我们相信,社会还是好人多,只要我们互相信赖、互相体谅、了解医生、尊敬医生,医患之间将不会有如此恶劣的矛盾,医疗环境将日渐晴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尊重身边的白衣天使,品读他们的医者仁心!
雷锋精神传万家 支教力量到校园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李子璇
车身溅满泥巴的破旧客车在盘旋的山路上吱吱呀呀地行驶着,车窗外深不见底的悬崖令司机师傅频频抱怨:“真是的,干嘛接下这苦差事,这路都不能叫路!”天色渐晚,隶属南方的贵州在一月里却还依旧寒风刺骨,早被崎岖的山路折腾得头晕恶心的乘客再次裹紧棉袄,昏沉睡去。
第二日清晨的阳光在顷刻间驱散了沉积一晚的黑暗,简陋却窗明几净的教室传出了朗朗书声,回荡在整个山谷,叫醒深山崭新的一天。而这次的书声与往日有了些许不同,它多了引领者,多了领头人。是的,这些声音正来自山区孩子们未来一个月的老师。他们就是昨晚颠簸而来的乘客,是哈尔滨各高校的大学生,其中的两位是来自我校人文学院的大一新生王程志和王延昌。历经几个小时的山路,满身疲倦的他们昨晚并未即刻休息,挑灯直至天亮只为准备第一天的课程。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读书声就见证着上一晚的努力,获得信心的老师们就这样正式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
你看到过最纯真的眼睛吗?你遇到过最无邪的笑颜吗?你感受过最干净的心灵吗?支教的他们都感受到了。疲惫、饥饿、责怪,假如你承受过他们一个月来所承受的这一切,付出过他们同等的汗和泪,你也可以享受到世间最纯粹心灵之美。
这一个月是血泪交织的一个月,这一个月也是饥寒交迫的一个月。缺乏生活技能的他们,却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平日里从未进过厨房的男生不得已也抄起了锅铲,没有常识的他们将各种原料扔进锅里胡乱翻炒,结果可想而知。“呀!竟然没熟。”刚刚将一块新出锅的土豆放进嘴里的王延昌叫喊着,“还带着土豆皮呢。”他又毫不犹豫地吐得干干净净。从未炒熟的土豆到没滋味的炒白菜,从软塌塌的大米饭到硬邦邦的蒸馒头,从糊了锅的青菜到没洗过的西红柿。一个月来,他们吃着各色各样的饭菜,或者硬塞进嘴里囫囵地吃了,或者狠心地倒掉挨着一整天的饿。连偶尔买到的鸡蛋在他们看来也是美味至极。山区里做饭是需要生火的,从捡柴到劈柴再到烧柴,无一不是件难中之难的事情。捡回湿柴的同学要重新再捡,劈柴时伤到手指也是最平常的事,厨房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的烟雾就是烧火失败的讯号。错了就再来,不成功就饿肚子,一次次地努力又一次次地失败,然后重来。坚强的他们克服着简陋的生活条件,只为能为孩子们传授更多的知识,让他们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三尺讲台上光芒万丈,一盏孤灯下默默耕耘。支教的他们第一次理解了教师的伟大。上课时孩子们向老师提着千奇百怪的问题:“宇宙中真的有外星人吗?”“为什么火箭可以去火星呢?”要做到让几岁的孩子真正想明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的学习,各种各样资料的查阅,还要有最通俗易懂的回答。除了对课外知识的疑问,孩子们还需要大量基础知识的指导。对于声母韵母还没学会的孩子,老师需要一字一顿地读,一笔一划地教,既不可以太枯燥又要保证他们学会。白天站着讲课整整一天,晚上批阅作业到深夜,重重的黑眼圈肆意地爬上了他们每个人的脸。然而劳累丝毫没有打垮他们,反而激起了他们前进的斗志。
“你为什么不和别人一起玩儿呢?”这是王程志和班里一个孤僻的小女孩的谈话。她因为特殊的身世常常被其他人孤立,于是王老师特地组织了一次考试,谁对这个女孩儿了解的最多,那张试卷谁才能拿高分。果然,考试前所有同学都跑去和她交朋友,并且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孤立同学的现象出现了。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好,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帮助还未长大的孩子,对支教的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自豪,是一种欣慰。第一次当老师的王程志不仅让女孩拥有了快乐的生活,更是改变了她的一生。从那刻起,他深深地被教师这个职业所吸引,被它的伟大所感动。教书育人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用自己百分的付出换取孩子们万分的成长。
“老师等等,你的衣服上都是粉笔灰。”下课后一位小同学跑到王延昌老师面前拍了拍他的衣角。那一刻站在那里的如果是我,泪水必定夺眶而出。简单的话语好似拥有魔力,一颗心就像在炉子上的巧克力,瞬间熔化成水。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目的欲望,只是单纯的关心,纯粹的帮助。
“快来快来大哥哥,我们为你们唱首歌。”要离开的那天,布依族的孩子们自发为支教老师们唱起了他们的民族之歌,这支在外面获过奖的队伍也许是深山里最贵重的礼物了,在一片兴奋的呼喊声中,老师们的脸庞淌着两行无声的泪。这泪是对这辛酸生活的感触,更是对孩子们回报演出的触动。尽管生活在山区的孩子们没有富裕的物质,没有丰富的知识,但那与世隔绝的深山却赋予了他们最珍贵的纯真,无数钱财都买不回的纯真。那份纯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为这次的支教增添了最为深刻的意义。
开学后,人文学院参与支教的两位同学给大学里的我们讲述了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故事。过程充满了欢笑和激动,从他们激情四射的话语中听出了他们的成长和感动。无论多么艰难,他们支教的步伐从未退缩,无论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们的脸上从来都是笑容。他们的支教经历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并且有更多的人将志愿加入到支教队伍中去。我想这就是奉献的魅力吧,奉献不仅仅是付出,还有得到,是精神上的得到,成长的得到。
雷锋已逝精神却传扬千年,支教力量虽小但播撒整个校园。一个人的支教是件小事,而传播开来的支教精神却惠及着千千万万的人。奉献不仅仅属于荧屏上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榜样,不仅仅属于获封网络“最美某某”的人物,它更属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身边的雷锋正彰显着榜样的力量,下一个雷锋或许将是此刻阅读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