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临近中午12点,我终于见到了刚走下手术台的王锡山教授。在他充满文化气息的办公室里,他吃着盒饭,说他此刻最想和校报记者聊的中心话题是:我的团队我的魂。如此赫亮的题目让我立马想到有个艺术片叫作《我的团长我的团》。心想,他能将话题集中在这样一个题目上,说明他胸中有着一样豪迈的心绪,他对自己团队里无间的袍泽情谊也一样珍视到了一定程度。
王锡山坦率地说,作为医院的一名管理者,内心总想着的就是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团队的建设,尤其常想的是如何抬举年轻人、推出年轻人。谈话中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是,他对于自己当医生的职业有种特别的崇高感——他对学生常讲的一句话是:德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技不如仙者不可为医。而有意思的是,他在科里定下的目标却很推崇务实:以我医治病人的健康和自身健康为目标。胸揣崇高清醒行医,这或许是王锡山对医学与哲学的独到思索和领悟。
与其对话中,王锡山所提到的两感两追求,也颇有意趣。原来两感是指成就感和内疚感。在他看来,作为医生不仅要做出成绩享受那种成就感,同时面对生命,一定还要有反躬自省的态度,无论是面对失败,或者仅仅是不完美,医生都要有内疚感。此外,他还提出了两个追求,即外科医生要有立体的解剖思维,手术中的每一个动作要透着智慧。想必他是要以此两点追求最完美的手术效果。
王锡山的言谈总是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接着,他又谈起了行医三原则。说到此,他很认真地说他非常感谢在三院的锤炼。因为正是他作为三院副院长抓医疗期间,承担职责将医院的所有医疗程序、医疗行为作了梳理规范,才使他给自己的团队定下了行医三原则:一要依法行医,二要人文行医(救治时要有灵活性,因为生命高于一切),而归根结底要做到科学行医。多年来,他就是靠自己的行医理念、行医三原则,靠他倡导并力行的道德操守和两感两追求,带出了一支享誉省内外、让他引以为荣的青年团队。
看着王锡山那张温和透着真诚的笑脸,我忽然联想到世上有这样一种人:高处,心似大树直立担当;低处,心似小草平和谦让。其普通而又特别之处就是:无论是什么人与之接触,总会感觉十分的亲近。
说起来,王锡山在哈医大这个人才辈出的群体中算是出道较早的。他35岁晋升主任医师、教授,38岁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肠癌研究所所长,哈医大附属二院副院长、肿瘤治疗中心主任、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主编,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王锡山教授从医二十年来积累了上万例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经验,曾赴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留学。近年来,他积极倡导MDT(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和微创理念,创新性提出很多国际领先的治疗技术。他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首例经自然孔道直肠癌根治术(NOTES),实现了完成内脏手术可以不经过体表入路。而已开展20余例“腹部无切口经直肠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扩大根治术”,不仅疼痛轻微、美容,而且加速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更是达到了腹腔镜下微创手术的至高境界。
近几年来,已名列国内同领域著名专家之列的王锡山,邀约不断,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云南、广西、内蒙古、厦门等地进行手术示范表演,并赴美国、德国、日本及韩国三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外院校讲学,足迹已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作为国内著名的结直肠癌专家,还多次走入央视“科技之光”、“健康之路”荧屏,并曾受到凤凰卫视的采访、报道。
虽说以往也还比较熟悉王锡山,可是这次与他的一句交谈还是让我有些不爽,感觉不是那么的亲近。因为我可以理解他低调对待像黑龙江省五四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甚至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名医这样十分难得的荣誉,但是我难以理解的是,他竟将去年当选全国“大医精神”代表(全国总共才60人),而且是与吴孟超、钟南山、郎景和、黎介寿、凌锋、胡大一、朱晓东等医学大家一同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受颁奖这样的殊荣,瞒了一年而未告诉我这个哈医大校报记者。
不满归不满,但我还是很佩服王锡山能够淡看这样的殊荣,欣赏他低调的做人姿态。其实,他也有毫不掩饰内心欣喜的一面,那就是当话题集中到他的团队时。我发现,让他自豪的是,他的所有研究生都曾参加过国内外的学术大会,包括亚洲外科年会、全国肿瘤学大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年会等;让他开心的是他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尤其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中华肿瘤学会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了三届“明日之星”,每届仅有十人最终当选,而每届都有他团队中的年轻人当选。三届推出三位被全国同行瞩目的“明日之星”!试问,谁能小觑这样一个学科的实力呢?真的是,有什么样的学科带头人,就有什么样的作为。说到此,笔者终于从一个有志于走向医学大家的眼界中,透视出了他的情怀,也理解了他为什么执意要谈“我的团队我的魂”这样一个话题。